佛门礼仪(十四):汉传佛教之净土源流
作者:王学信
1940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江苏吴县灵岩山寺,晓鸡乍鸣,印光大师预知时至,住世缘息,遂唤水盥漱,跏趺端坐曰:“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罢大声念佛。不多时,又曰:“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遂圆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百日荼毗,共捡得圆润莹澈之五色舍利珠百余颗,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一千余粒。其顶骨裂为五瓣莲花状,三十二颗牙齿皆完好无损,诚为世间罕有。佛教界盛传印光大师乃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化身。
示寂后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师,一生操守弘毅,感化甚广,对于净土法门之宏扬,用力最巨,影响最深,民国以来之中国佛教界,无人能出其右。以臂上燃香苦行,虔诚恭请印光大师收其为弟子的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叹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印光大师示寂后,其嘉言懿行在海内外广为传播,缁素大众愈加坚定其净土信仰,致我中华已有一千六百余年传承之净土信仰,迅即被推及更广大之社会层面,“家家礼佛,户户弥陀”已决非一时一地之情景。那么,什么是净土宗,净土信仰又源于何处?
汉传佛教的净土信仰与两晋之交的乱世有着密切关系。司马氏的西晋王朝在短暂的统一后,由惠帝皇后贾南风乱政引发了“八王之乱”,进而导致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五胡乱华”,中原大地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血雨腥风,白骨盈野。晋愍帝被杀后,琅琊王司马睿定都建康,改元太兴,建立东晋。中原士族为避北方战乱,纷纷南迁,高僧慧远及其弟子数十人即在其列。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即公元402年,在庐山东林寺,慧远创“白莲社”,与其僧俗弟子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于无量寿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慧远及其弟子发愿远离尘世秽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奉行念佛三昧,既顺应了乱世中从勋贵大族到黎民百姓的企盼,又因其持诵阿弥陀佛名号的简捷方便,因而在朝野迅速产生了重大影响。后来,净土宗亦称莲宗,慧远也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之后,弘扬净土信仰的代表人物为北魏高僧昙鸾。他博学多闻,对般若中观学说极有心得,后专修净土法门,著有《往生论注》等重要典籍,对后世影响甚巨。继昙鸾之后,大力弘扬净土信仰的为唐代高僧道绰。他自幼出家,后入山西交城县石壁山玄中寺,看到《昙鸾和尚碑》所记述之昙鸾弘扬净土之事迹,深为感动,遂皈依净土,驻锡该寺,专心念佛。在其后的数十年间,他日诵阿弥陀佛洪名七万遍,先后宣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二百余次。宣讲法会上,“人各掐珠,口宣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其情其景,甚为壮观。
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名僧善导,他于贞观年间师从道绰受业,后入长安光明寺,开宗立派,创立净土宗。善导集净土教义之大成,著有《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等,系统阐述了净土教义、礼仪及修持方法,建立了完备的净土信仰体系。他还特别倡导,九品众生并无凡圣之别,皆为五浊凡夫,只要持名念佛,便可凭借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往生西方弥陀净土。这一往生平等说,对于广大中下层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之持名念佛方法的简便易行,使净土信仰及修持方法不胫而走,深受广大信众喜爱,净土一宗遂盛行不衰。汉传佛教界盛传善导和尚乃阿弥陀佛化身,而由昙鸾始建、道绰及善导皆在此弘扬净土法门之玄中寺亦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祖庭。
继善导正式创立净土宗之后,弘扬净土的高僧大德代有传人,从唐代的怀感、少康、慧日、承远、法照,到五代晚期法眼宗的永明延寿,均为其中的佼佼者。北宋以来,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宗派的代表人物亦多有兼弘净土者,如云门宗的义怀、慧林,天台宗的省常、四明知礼,律宗的灵芝元照等,净土信仰随之愈传愈广。伴随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净土教义也远播东瀛,公元九世纪,赴唐求学僧人圆仁广求诸法,在唐十年,返日后,弘传密法、天台教义,并倡导净土念佛法门,著述百余部,尤以《入唐求法巡礼记》最为著名。公元十三世纪,日本僧人源空首创净土寺,其后,亲鸾又创其支派净土真宗,两宗均奉山西玄中寺为本宗祖庭。其后两宗信众日蕃,至今盛传不衰。
众所周知,汉传佛教的净土信仰源于佛所说三部专论净土之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其中《观无量寿经》又称《十六观经》。后来,清代大居士魏源将佛所说《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又将佛所说《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归入净土根本经典,因而便有了净土五经之说。
据《阿弥陀经》记述,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为舍利弗诸弟子讲说佛法,告知他们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国土行树,皆是四宝,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不仅如此,“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而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将此曼陀罗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释迦牟尼佛告知弟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该经中,释迦牟尼佛描述了弥陀净土的无比美好,并提供了临终往生的可靠途径。
《无量寿经》则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阁崛山中,向阿难尊者、弥勒菩萨等诸菩萨及大比丘众,讲说“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因而“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为利益众生,立下四十八弘愿,积功累德,最终成就威德广大、具足庄严之清净佛土,“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在该经中,释迦牟尼佛叙说了法藏比丘成佛的经历,并告知阿难尊者等弟子及大比丘众,在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界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正是在这部经典中,释迦牟尼佛介绍了随侍在阿弥陀佛左右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后世因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西方三圣。
《观无量寿经》是净土三经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典籍,记述释迦牟尼佛因王舍大城韦提希王后心之所念,在目连尊者和阿难尊者随侍下,来到王宫,为韦提希王后暨五百宫女演说佛法。释迦牟尼佛告其欲修净业应从何处着手:“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他强调,此三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果,”在此因地上,再修持十六观想,其中包括观想无量寿佛身像光明,观想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想大势至菩萨色身相,倘如此,则除无量劫生死之罪,即可如愿得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告知诸菩萨及善财童子,欲成就如来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倘如是,“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并可当即见到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普贤菩萨在此强调了修持佛道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高度一致性,并深切体现了大乘菩萨“于烦恼大苦海中,救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慈悲心怀。读后,令人油然起敬。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在超日月光佛的教诲下,以念佛三昧,终成佛道。他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表示:“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以切身体验,向无量众生开示念佛法门,并表示要以自己大乘菩萨的慈悲力接引念佛人来到西方净土。
上述五经为净土宗之根本经典,凡净土信仰者莫不以此为指归。当然,此五经并非净宗所专有专用,佛门其他各宗各派对此亦日夕诵读、研习,而修净土人士倘有余力,亦可研读其他佛学典籍,毕竟佛学义理,本自圆融,无二分别。
(编辑:徐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