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共生传媒】中国古砚寻踪 (中)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9-08-29 10:27:08  点击:13731  属于:中华国粹


中国古砚寻踪 (中)
作者:王学信


四大唐砚  傲视古今
       唐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对砚的需求量急剧加大,促进了制砚业的快速发展,砚材也更加多样,形制日趋美观,制作愈益呈现专业化特征,从大量唐砚中更涌现出名震全国的四大名砚:山东鲁砚、广东端砚、江西歙砚、甘肃洮砚。
      山东鲁砚,在唐代居众砚之首,而鲁砚当中,又以青州砚最为人们称道,大书法家柳公权曾赞曰:“蓄砚以青州第一。”该砚又称“红丝砚”,产于山东沂蒙山区的临朐县,古人称其“华缛密致,皆极其艳。既加镌凿,其声清悦。”临朐另有紫金石砚与龟石砚,前者色紫润泽,可与端砚媲美,后者天然似龟状,剖分为二,其一如盖,石质滑润细密,色呈黄褐、赭红,该砚贮墨可数日不干。
      鲁砚系列中的另一名砚为金星石砚,所用石材产自山东临沂岐山洞,因该地为“书圣”王羲之故乡,故而金星砚石又称“右军乡石”、“羲之砚石”。此石底色黝黑,上有硫铁等结晶体光点,大者如豆,小者似米,故称“金星石”。以此石制砚,滴水不涸,润而发墨,叩之有声,涩不留笔,素来享有“冠世墨玉”之美誉,信不谬也。
      徐公砚是鲁砚中颇具传奇色彩的名砚。经传说,唐代山东士子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沂南,偶尔发现一块形色奇特的片石,试磨成砚,带至长安。考试时正值隆冬,不少考生的砚中之墨结冰难用,惟有徐晦砚中墨汁湿润飘香,书写流畅,徐公之满腹经纶遂跃然纸上,深得考官激赏,高中进士。徐公晚年致仕,便在拾得砚石之地定居,此地因称徐公庄,所产之砚亦称“徐公砚”。
      徐公砚石质润泽,纹理丰富,石中多金银线,纵横交错,若隐若现,且有生褐、蟹青、茶绿等多种色泽,极富天然美感。此砚发墨如油,保水利毫,颇受读书士子青睐。近年有人试验,该砚中之墨汁,在零下四度时亦不结冰,亦可谓神奇矣!
      广东端砚是位居第二的唐代名砚,清人计楠认为:“端溪石始唐武德之世。”武德是唐高祖李渊年号,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端砚因产于端州端溪沿岸而得名,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市,其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盛产此石。宋人叶樾称:“自上岩转山之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砚之所。”稍后,龙岩不复取,水岩便取而代之,时人称“下岩得石胜龙岩”。
      鉴于端砚石质独特,花色绝佳,且呵气即可研墨,故深得皇室亲贵及士大夫的偏爱。唐人论砚,多推崇端砚中的紫石砚,紫石砚中又以有青花者最负盛名。其花纹如发丝蝇翅、纤尘轻纱,隐于紫石,水湿方见。青花砚中有“石眼”者则最为贵重,石中花纹极似鸟眼,有的晕作数重,细润明莹,似有奕奕射人之感,难怪会受到世人如此钟爱。
      唐代端砚形制多为箕形,亦有方形,砚头多雕有线条粗犷明快之山水,花鸟及仿古图文。1956年12月,广州曾出土一方唐代端溪砚,头圆尾方,身形瘦长,下阔中凹,簸箕形,有方足,古朴凝重,当属唐代箕形砚中的代表作品。
      居于唐代名砚笫三的是江西歙砚,所用“龙尾砚石”,因产于江西婺源的龙尾山而得名。婺源自唐武德元年至北宋宣和三年属歙州管辖,故“龙尾砚”又称歙砚。相传唐时,一位叶姓猎人追赶野兽,进入人迹罕至、草木丰茂的龙尾山。他见山上的石头光洁如玉,晶莹可爱,便随手拣了一块携至家中,研磨成砚。后经人试用,发现该砚不亚于端砚,歙砚便由此而生,一时名震天下。
      歙砚石质坚韧,润泽莹洁,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赞其“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头、云月异象。”唐开元二年,唐玄宗李隆基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龙鳞月砚”各一方,“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御赐之物,当为歙砚中之极品。歙砚石以纹色中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者为佳,愈磨愈亮,以此类歙石所制之砚,往往要精选绝佳者作为贡品。
      洮砚位列唐代四大名砚之一,其石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南县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唐代属洮州治下。洮砚石质坚而润,色泽绿而蓝,极显高雅,且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毫,颇有特色,旧称“鸭头绿”、“鹦哥绿”,文人颇宝之。另有红洮,亦称赭紫石,红色艳丽,质纯细润,然所产极少,则益见其珍稀也。
唐砚如林  遗世其珍
        唐代除上述四大名砚外,其他砚品亦层出不穷,制砚业异常繁荣,澄泥砚即为其中佼佼者。
        该砚产于虢州,今河南灵宝一带,制法沿袭古代制陶、制瓦工艺,适量添加坚固剂,经制坯锻烧而成。唐人韩愈《瘗砚文》曰:“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砚乎,与瓦砾异。”文中所提到的砚即为澄泥砚。该砚质地坚实耐磨,呵气即湿,易发墨,不损笔毫,能与石砚相媲美。甘肃曾出土一方唐代澄泥砚,有荷叶纹饰,呈箕形,下有两足,质坚耐磨,确实名不虚传。
       源于汉代的陶砚在唐时亦有较多生产,名为“辟雍砚”。吉林省集安县尝出土一方唐代辟雍砚,砚有暗纹,色泽土黄,圆足着地,呈扁圆形,四周有水槽,中部凸起,质地坚硬细腻,精美而适用,整体工艺水淮明显高于汉代。此外,唐代陶、瓦砚亦有多种,有以西汉未央宫和汉末铜雀台瓦制作的瓦砚,亦有以陶土烧制的三彩陶砚。
       唐代石砚中的“天坛砚”亦享盛名。天坛位于四千多年前黄帝祈天之王屋山主峰,不远处磨脐山盘谷地产石甚佳,质地坚细,有天然色彩及花纹,如金线、天蓝、青斑及柳芽黄、麦叶绿等。唐开元间,始有人取石制砚,名“盘谷砚”、“盘石砚,”亦称“盘砚”。一次,韩愈与儒生高常同游天坛,途中获砚,韩愈欣然作《天坛砚铭》:“仙马有灵,迹在于石;棱而宛中,有点墨迹;文字其祥,君家其昌。”此后,“天坛砚”之名便沿用下来。
       盛唐时,河北始出“易水古砚”,其砚取石于太行山区之西峪山,该石为天蓝色水成岩,间有碧绿或淡黄斑纹,石质刚而柔,所制人称“易水砚”,为时人所重。唐咸通年间,浙江江山县所出石砚名“西砚”,因砚石常年浸于溪水中,其石质坚实滋润,所制之砚,亦受人们推崇。
       前些年,考古工作者在唐太宗昭陵附近清理发掘长乐公主墓室时,发现一件珍贵的白瓷砚。该砚有盖,砚面留有磨墨痕迹,并有残存墨迹,砚座有25个蹄形柱呈圈足,其规格之巨,工艺之精,堪称稀世奇珍。
       值得提起的是,五代时,山东青州人桑维翰惯作熟铁砚。据《新五代史·桑维翰传》载,桑维翰虽饱读传书,才华横溢,却因面长身短,身体比例失调,应试时遭考官冷遇,愤而返回故里,以制熟铁砚为业,并著《日出扶桑赋》以明志,后“卒以进士及第”。青州铁砚由此而著称于世。
宋代名砚  美不胜收
       宋代文治大兴,朝野对砚的需求量激增,促使更多的地域跻身制砚行列,制砚材质也更趋多样,且制作工艺有了更高的提升,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北宋时期,山东鲁砚仍居众砚之首,鲁砚之中尤以青州红丝砚为上乘。宋人唐彦猷在《砚录》中指出:“红丝石之至灵者,非它石可与较,故列于首云。”他认为该砚有显著的三大特点:“渍水有液出,手拭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可惜的是,到了南宋时期,山东临朐的红丝石源已竭,一代名砚,竟成绝响。所幸,产于该地的紫金石源尚存,紫金石砚遂为宋代名砚之首。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极力推崇此砚,并喜用之。大文学家苏东坡更称许它:“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叩之有声,制砚上品也。”
       北宋熙宁年间,山东蓬莱砣矶岛砚石始为砚,并迅即成为鲁砚佳品。该砚因产地名为“砣砚”,其石色呈青黑,质细腻,易下墨,内含金属微粒,纹似雪浪之花,故又称“金星雪浪砚”。山东淄博亦出名砚,因系淄水之石而称“淄石砚”。该砚以色泽绚丽,肌理滑润,易于发墨而被誉为一代之选,并成为贡品。宋神宗时,司马光奉旨修《资治通鉴》,书成,神宗龙颜大悦,亲自拣选一方上品淄石砚赐予司马温公,以示嘉勉。
       宋代端砚石材续有开采,然唐代龙岩已难有发现,便从下岩取石。下岩四季有泉水不竭,砚石常年浸于水中,温润如玉,其色或青或紫,且眼多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发墨而不损笔,为世所珍。唯下岩石洞长年为水浸泡,开采十分艰难。苏东坡曾有一方端砚,左侧阴刻行书数语曰:“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其珍。”鉴于端石之珍稀及开采不易,当时皇帝要派专人严密监管端石的采掘,上品端砚自然也为皇室亲贵所专有,寻常百姓难以染指。水岩所产有名品鱼脑冻,其石似受冻之鱼脑,中有花纹白如云,飘似絮,极为稀少。1986年,在广西融水县一老画家家中,发现一方宋代鱼脑冻砚,据考证,当为宋代宫廷之物。
       端砚石材除来自水岩外,宋代还在端溪一带新开出三大坑洞,即宋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砚石,石质细密,润滑坚实,色紫红若猪肝。名品有火烙、熨斗焦等,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宋坑独有名品“金星点”,金星满布砚石,阳光之下,闪闪发光,惜不可多得。坑仔岩砚石质极优,且具特有之肌理美,其青花石花纹细微,似发丝蝇翅,须浸于水中方显,历来被视为砚中奇珍。另一名品“蕉叶白”,其纹理色泽恰如蕉叶初展,很是养眼。坑仔岩砚石素以特有之“石眼”著称,其圆形纹理,绝似鸟眼兽目,令人浮想联翩,堪称端砚一绝。梅花坑因产微带梅花点之石纹砚而著称,亦为时人所推崇。
       比起唐代,宋时端砚的形制有了长足发展,更呈千姿百态。仅宋人叶樾《端溪砚谱》所载即有六十余种,如平底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吉祥四直、合欢四直,以及瓜样、瓢样、箕样、斧样、蟾样、龟样,甚至还有人面、荷花、莲花、仙桃等诸多品种。据说有一种天然砚式为苏东坡所倡导,即取石后不事雕饰,力求保持其天然本真,亦可谓璞玉浑金矣!
       宋时歙砚制作比唐代更为兴盛,当时歙砚产地江西婺源龙尾山下的砚山村家家制砚。大宋年间,当地有不少名品相继问世,其中最著称者为“龙尾砚”、“金星砚”、“罗纹砚”、“蛾眉砚”。宋哲宗元祐年间,龙尾砚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当年金星砚与端砚齐名,黄庭坚有诗赞曰:“日辉灿烂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米芾亦极力赞美:“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出云,光泽如初。”罗纹砚以石中有美丽的罗纹得名,蛾眉砚则因石中纹理酷似美人蛾眉而享此誉。
       歙砚在宋时,除了大批匠人精工制作外,一些文人也参与设计、研制,并留下传世精品。宋代著名的抄手砚,据说就出自苏东坡的设计。此砚背面雕成箕形,手可插入,移动十分方便,且古朴、大方,人称“东坡砚”。1953年,歙县出土的宋代歙砚中,便有一方这样的东坡砚,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宋时洮砚仍享有盛誉,但因稀少而愈显珍贵。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慨叹:“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在临洮大河之深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此外,产于安徽灵壁县的“灵壁砚”也为时人所称道。灵壁砚石久在古泗水中,千万年来受水浸润,形成天然峰峦纹理,其石坚实缜密,色青润泽,以之制砚,发墨快,不损笔,可与端、歙砚媲美。北宋时,“灵壁砚”已成皇家贡品,并特别受到大书画家宋徽宗赵佶的喜爱。
       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澄泥砚,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时因质地精良而登上大雅之堂。当时,澄泥砚的制作已由河南虢州,扩展到相州(河南安阳)、山西泽州(晋城)、绛县,直至河北的滹阳,所出均为佳品,深受士林欢迎。同时,以陶土为原料烧制的陶砚,其品质也远优于魏、晋、隋、唐,因质优价廉而受到贫寒士子的钟爱。其著名产地为湖北武昌、河北邢州,浙江等地亦有批量出产。
       宋代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砚也迭出名品,风行一时。北宋时有白中泛青的青瓷砚,有胎质厚实、釉色光润、极耐研磨的龙泉瓷砚,还有黑瓷暖砚,以及绿瓷砚等等。此外,宋代仍有铁砚、木砚制作,上海博物馆便藏有一件宋末箕形“畏庵铁砚”。1973年,湖南衡阳一宋墓中,发掘出木砚一枚,其形制颇为完好。
       与大宋政权并存的辽国,当时亦有多种材质的砚的制作。现沈阳故宫博物院中便藏有一方辽代典型的灰色风字形石砚,其形制颇古朴。1987年,北京门头沟一辽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方灰色陶砚,为当时流行南北的抄手砚风格。其后,内蒙古昭鸟达盟原辽代庆州古城遗址处,出土了一方灰色澄泥砚,上有题刻:“西京仁和坊李让、罗士澄泥砚瓦记”,李让、罗士显然是当时颇享盛誉的两位制作澄泥砚的高手。
(编辑:徐秋菊)


 
————————  END  ————————
广告


 

点击华人会广告图片可下载华人会APP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联系方式:电话  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