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砚寻踪 (上)
作者:王学信
砚,俗称砚台,系我国独有之研墨、调色器具,历代被文人视为“文房四宝”之首。
砚自六千年前发轫之始,屡经沿革,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文人墨客的智慧与辛劳。历朝历代,名砚迭出,砚本身已成为集材质、雕刻、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于一身的实用工艺美术品,且历数千年而不朽,实为我中华古老文明之一大奇观。
先秦古砚 源远流长
相传,我国远古先民曾以蚌壳为“砚”,取其制作简捷、方便,而后世之砚则多以石材制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砚,石滑也。”可见中华先民在造字之始,即确定砚主要是由质地细腻、其性滑润之石质材料所制。
那么,石砚究竟源于何时?宋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述:“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显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作为上古“箭垛式”人物,古人往往将诸多文明器物的发明权归属于黄帝及其妻子嫘祖,而石砚之发明亦不例外。
近年考古发现,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当时人们制作彩陶时用以研磨、调制各种颜料的石盘,其上仍有研磨痕迹及残存颜料,该石盘粗糙、原始,但可视为石砚之祖型。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考察、挖掘时,意外发现一块上面盖有石盖的石砚,砚旁放有黑色颜料数块,其形制与后世相似,人为艺术加工明显。该遗址属仰韶文化初期,距今已有六千余年历史,姜寨石砚堪称已发现的“中华第一古砚”。
殷商时期,随着文字的成熟和广泛使用,砚的形制开始规范化,并被赋予审美功能。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各种玉器750余件,其中有一方形玉砚,三边有框,底部雕有一对鹦鹉,造型洗练,形象极为生动,其雕工之精,令人惊叹。当然,如此玉砚只有商王权贵方能享用,寻常人当无由问津。
对于先秦古砚,古人曾记载说:“鲁国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夫子平生时物也。”孔子一生,笔耕不辍,孔庙曾存有孔子石砚一说,应非子虚。传说孔子于公元前525年秋,来到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眺望大海,见海天壮阔,一时激情迸发,援笔在一大石上题写了“石砚”二字,后人因称此石为“孔子砚”。现此石仍在孔望山最高处,该石东端人工凿成方形平面,正中有尺余盘形凹刻,四周围以8个椭圆形凹刻,大石厚壁则刻有古隶“石砚”二字。
秦代石砚由于近年考古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睹真容。1975年12月,在湖北孝感地区云梦睡虎地一秦代古墓中,除笔墨简牍外,还发现一件石砚。该砚为鹅卵石粗制加工而成,并附有研墨石一枚,砚与研墨石之磨面均见残墨痕迹。显见秦砚多突出实用功能,而不刻意雕琢,其民风淳朴可知。
汉代古砚 异彩纷呈
汉代经济、文化均有长足发展,砚被普遍应用,制砚材料随之更为广泛,虽以石材为主,亦有少数玉砚、陶砚、金属砚、漆砚出现。其造型以圆形、长方形为多,另有龟形、山形等,雕凿工艺日趋精细,装饰性更为突出。
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仍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后书写,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古幕出土的两件圆形石砚,都附有卵石所制研墨石。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金雀山西汉墓中发现一件盒装石砚,木胎漆盒中还专设一长方形小槽,专门放置研墨石。有趣的是,漆盒底部有一不规则之小槽,与研石槽相通,内存若干芝麻粒大小的墨丸,布局、设计之巧妙,足见古人智慧。
因汉代尚无桌椅,人们仍席地而坐,依矮几书写,砚要放在地上,为砚身平稳及易于移动,有足砚随之而生。
1956年,在安徽太和县双古堆西汉墓中即出土一方石质有盖圆形三足砚,盖呈斗笠状且有鼻,上刻两条有鳞兽,砚底三足刻有花纹,现藏安徽博物馆。1953年,安徽巢县柘皋出土一汉代“瓢形双足陶砚”,后端有双足,前俯而后仰,低处蓄墨,高处膏笔,亦见其巧思。
汉代陶砚使用较普遍,各种形制,异彩纷呈。现存汉代龟形陶砚,有直颈、曲颈单龟,有交颈接尾双龟,砚盖为龟背,上刻龟背纹,十分精巧可爱。汉代陶砚中的“十二峰陶砚”堪称典范之作,它奇峰竞秀,一柱擎天,颇具观赏性。汉代澄泥砚是汉代首创之陶砚新品,它依照选料、淘沙、揉制、脱模、焙烧等系列工艺精制而成,在吸水、受墨、护毫等方面,均胜于其它陶砚,著名的“澄泥虎符砚”即是其代表作。
汉代砖瓦砚亦属陶砚之一种,其法是将砖瓦凿出一小池,打磨平整后,于三伏天在阳光下晾晒多日,或以小火炙烤,顺势在砚面上涂蜡,使蜡质慢慢渗入,以防透水。现广东某地一黄姓渔民家中,便珍藏一块以未央宫东阁瓦制成的大砚,造形古朴大方,十分美观,上有木制砚盖。据说,以此砚储水,可数日不干。
在汉代,玉砚属天子专用,据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汉制,天子……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宋人认为:“玉出光为砚,着墨不渗,甚发墨。”天子富有天下,自然要以最贵重、最优质之物为自已享用,编户之氓,岂可望其项背?而著名学者、辞赋家杨雄当时亦只能用铁砚,该铁砚传之后世,亦为后人宝之。宋人高似孙《砚笺》记述道:“洪崖先生欲归河内,舍人刘守璋赠以杨雄铁砚。”此即确证。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时,原先习用的小墨丸已由有形制的墨锭取代,纸的使用也日趋广泛,致使砚脱离研墨石,自成一体,也更趋于简便,促进了砚自身的发展。
1972年,在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一漆匣石砚,便已没有研石,河南洛阳市博物馆藏一东汉圆形带足砚,也没有研石。当时,东汉石砚多为圆形三足砚,且砚面较浅,图案浑朴,颇显大气。
此外,东汉随着漆器工艺的发展,也出现了漆砚这一新品种。同时,为保护颇为考究的石砚,每以漆盒装之。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少量精美的鎏金铜质砚盒,这当是权贵豪门所用。
魏晋古砚 举目琳琅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石砚、陶砚、金属砚继续发展,愈加完美,并出现了最早的瓷砚。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在《艺文类聚》中说:“魏武帝上杂物疏曰: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一枚。”三枚纯银砚显然专为其所用。有趣的是,曹操当年所建铜雀台,其台瓦均成为后世制砚的绝好材料,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铜雀台瓦与普通砖瓦不同,它是先用澄滤过的上好泥土与胡桃油搅拌,再掺以黄丹、铅锡等矿物,精心烧制而成,所以,“铜雀台瓦砚体,质细润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这种澄泥工艺为后世澄泥砚的制作创立了典范。
晋代石砚以“右军砚”,又名“羲之砚”最为著名。该砚形制“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足狭长,色紫类温岩,中凹成臼,”形状颇似后世的簸箕。据说,书圣王羲之当年在山东故里——古琅玡郡拣石刻砚,所制之砚为时人推崇,遂成定制。除此之外,晋代亦不乏精雕细刻之石砚,近年在河南洛阳晋墓中曾出土一方石砚,砚池四角雕有龙头、卧虎、灵龟及圆形水池,砚底镌刻莲花纹饰,俨然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东晋时,瓷砚已问世,其制法以高岭土为胎,外施青釉,以1200摄氏度高温烧制。砚呈圆形,砚足为蹄形,或三足,或五足。江西永丰曾出土东晋一方三足圆形瓷砚,江苏南京东晋墓中也曾发现两方瓷砚,可见当时瓷砚使用的普遍性。南北朝时,瓷砚与东晋相沿袭,形制无大差异,湖南长沙和江西永丰都曾出土南北朝五足瓷砚。
这一时期,其它品类的砚台也丰富多彩。据史籍记载,晋代册封太子时,皇帝亲赐漆砚以为慰勉。晋人张华曾取河蚌为砚,名曰“蚌砚”,另外,晋武帝司马炎为褒奖他所撰《博物志》,特赐其一方青铁砚。此外,晋人傅玄所撰《砚赋》中还有关于木砚的记载。1957年,安徽肥东县出土一件南朝铜蟾蜍砚,遍体碧绿鎏金,蟾蜍身上以红、黄、蓝宝石镶嵌,极尽豪华奢侈,可称当时铜砚工艺之极品。
(编辑:徐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