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探秘(四):六祖宏传南宗顿教禅法
作者:王学信
六祖慧能受戒后不久,即驻锡韶州曹溪宝林寺,即今韶关南华禅寺,以此作为永久道场。韶州刺史韦璩闻听六祖来到宝林,便与属下官员入山,请大师出山,至曲江城中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缘说法。
在大梵寺讲堂,六祖升座已毕,韦刺史及僚属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以及僧俗信众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佛法精要。六祖告知大众:“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接着,六祖述说自己赴黄梅东山五祖处,得法之缘由始末。由“闻经得悟”,参拜五祖,到三更受法,得传衣钵,直至“风幡之议”,剃发受戒,从此开坛说法,弘化一方。期冀以自身学佛经历,对大众有所启迪。
曲江开坛 直陈法要
次日,韦刺史代大众请六祖继续讲授佛法。六祖升座,告知韦刺史等一干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接着,六祖又开示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当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那么,何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六祖解释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何名波罗密?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六祖强调:“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识自本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在对韦刺史等僧俗信众开示中,明确提出南宗禅的根本理念:“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一念修行, 自身等佛”,因此,“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上述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南宗禅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以南宗禅为代表的禅宗即将成为中国佛教各宗各派中的主流。
与此同时, 六祖在回答韦刺史所问在家如何修行时, 对社会大众表示出深切的人文关怀。他开示道:“吾与大众作 《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即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六祖又教诲道:‘善知识, 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六祖慈悯众生,一片婆心,从中可见一斑。
禅风大振 高徒迭出
六祖驻锡韶州曹溪宝林寺后,大兴南宗禅法。一时学人云集,徒侣无算,曹溪宝林竟成岭南禅宗重镇矣。其间,各地学人络绎于途,纷纷前来礼拜参访。不少学人亦经由六祖接引悟道得法,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禅宗公案,成为后世禅家参究的宝贵资讯。
青原行思禅师,江西吉州安城刘氏子,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他问六祖:“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道:“汝曾作什么来?”行思答:“圣谛亦不为。”祖复问:“落何阶级?”行思即答:“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六祖听罢,对他深为器重,让他担任众弟子之首,随侍左右。数年后,六祖知行思已深契法要,嘱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行思既得六祖禅法,遂回吉州青原山,住持静居寺,弘法绍化,禅风大振。其后,由青原行思法系衍生出云门、曹洞、法眼等南禅三宗。
南岳怀让禅师,陕西金州杜氏子,初谒河南嵩山慧安国师,慧安亦为五祖高徒,师令其前往曹溪参礼六祖。怀让礼拜六祖,祖问:“甚处来?”怀让答:“嵩山。”祖再问:“什么物,恁么来?”怀让答:“说以一物即不中。”祖又问:“还可修证否?”怀让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听罢,欣然道:“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忏:‘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怀让听后,豁然领悟,执侍六祖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六祖圆寂后,得嗣其法的怀让赴南岳衡山般若寺弘传禅法,到其得法高徒马祖道一时,南岳怀让法系达至鼎盛,并由此衍生出南禅之沩仰、临济二宗。
永嘉玄觉禅师,浙江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 颇有心得,因赴曹溪,参访六祖。玄觉来到法堂,绕祖三匝,振锡而立。六祖问他:“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玄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又问:“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玄觉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即认可,道:“如是,如是。”这时,玄觉方以比丘威仪礼拜六祖,又稍待片刻,便要告辞。祖问:“返太速乎?”玄觉答:“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再问:“谁知非动?”玄觉答:“仁者自生分别。”祖道:“汝甚得无生之意。”玄觉反问祖:“无生岂有意耶?”祖又反问:“无意谁当分别?”玄觉答说:“分别亦非意。”祖当下印可,道:“善哉!少留一宿。”
翌日,永嘉玄觉禅师即归温州龙兴寺,时人谓之“一宿觉”。其后,著有《永嘉证道歌》,盛行于世。
南能北秀 辉耀宗门
几乎同时,六祖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驻荆南玉泉寺,两宗盛化,人称“南能北秀。”神秀,俗姓李,河南尉氏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13岁出家,遍历名山古刹,广参博学,精通儒释老庄。年46,至黄梅投于五祖宏忍门下,服勤精进,不舍昼夜,因圆解妙悟而倍受器重。五祖尝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后退藏于密,隐居修行。直至大唐高宗仪凤初年,已年逾古稀的神秀来到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一时从者甚众,来学如市,声望日隆。
对于南北二宗顿渐之分,学人莫知其真谛所在。六祖便为徒众解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六祖对神秀弟子志诚禅师亦云:“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六祖之言,至为中肯,法无两般,方便有二,人有差异,因材而施教者也。“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 有何所长?’”神秀闻听,即教诲道:“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神秀大师素来谦恭,蔼然有长者之风,对慧能小师弟既十分呵护,又高度推崇,古德风范,令人由衷感佩。然而,尽管多数徒众服膺乃师教诲,仍有极个别门人,“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刺客张行昌,江西人,少任侠,精于剑术。刺客南来,致使六祖面临惊险一幕。
《六祖坛经》 记述:“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其后,行昌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六祖问他:“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并为其讲法,行昌大悟, 祖即赐法号 “志彻”。后即为六祖嗣法弟子。
武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久闻神秀大师盛名,遣使者迎请入京,亲加跪礼,以示优渥尊崇,并尊为 “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神秀禅风,盛极一时,“两京之间,皆宗神秀”。而神秀及慧安虽贵为帝师,仍时时挂念小师弟慧能,择机向武则天及中宗李显赞誉之,引起则天、中宗对慧能的看重。
大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十五上元日,武则天、唐中宗敕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六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对薛简所询法要则详加阐释,并强调:“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薛简蒙师指教,豁然而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 武则天、唐中宗颁诏奖谕六祖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
大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神秀圆寂于洛阳天宫寺,寿百余岁,朝廷赐谥 “大通禅师”。是年10 月,中宗令城门郎监护归葬玉泉寺,宰相张说亲撰碑文。神秀弟子普寂、义福被朝廷封为国师,继续弘扬神秀宗风。神秀所著 《大乘无生方便门》及《观心论》经敦煌石窟秘藏,现存世。
(编辑:徐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