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莲花圣域九华山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9-03-27 22:01:43  点击:14669  属于:中华国粹
 
        文/王学信

        作者简介:王学信: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文化学者。曾任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华声报社编委,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等。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这里群峰竞秀,古木参天,飞湍溅玉,岩穴幽然,古寺名刹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素享人间仙境、莲花佛国之美誉,深受海内外佛门信众景仰。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二十余里处,北临长江,南接黄山,方圆二百余里,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山川之雄奇秀美,东南诸山无出其右,故有“东南第一山”之誉。此山古称九子山,据《太平御览》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焉。”而此山易名九华山,则源自唐代大诗人李白。
       唐天宝年间,李白偕同友人高霁、韦瓘兴游于此,“睹其山秀异,遂更号九华”。李白在《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出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此联句为五言律诗,起始两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即为李白所作。其后,因老友韦仲堪为青阳县令,李白遂暂居九华,并于化城寺龙女泉侧建读书堂。他有《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一诗即记此事,诗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此诗一出,即为咏九华之绝唱,迄今无人可以企及。
       九华山最早曾是道教洞天福地,后来,在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杯渡大师在此筑石为庵,后湮没不存。唐玄宗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王子金乔觉于24岁时落发为僧,号地藏比丘,来华求法。他“涉海徒步,振锡观方”,“睹九子山,心甚乐之,乃径造其峰而居焉”。据《神僧传》记述:“至德年初,有诸葛节率村父自麓登高,深极无人,唯藏孤然闭目石室。其房有折足鼎,鼎中白土和少米烹而食之。群老惊叹曰:‘和尚如斯苦行,我曹山下列居之咎耳。’相与同构禅宇,不累载而成大伽蓝。”新罗国僧众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南方信众,莫不宗仰。金乔觉驻锡九华,潜心修法数十载,度僧俗信众难以数计。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4年)七月三十日,九十九岁高龄的金乔觉招众告别,趺坐示寂。鉴于金乔觉圆寂后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兜罗手软,金锁骨鸣,颜面如生”,可谓肉身不坏,加之金乔觉在世时笃信地藏菩萨,其相貌又酷似地藏菩萨瑞像,于是,僧众一致认为他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以其圆寂之日为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亦称成道日。僧众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尊称其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显圣度众的道场,并成为汉传佛教地藏信仰的朝圣中心。
       佛门曾传说大诗人李白与地藏交往甚厚,金地藏圆寂后,他在悲痛之余,特作《地藏菩萨赞》以为纪念。此传说显然不确,盖因李白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在安徽当涂以疾卒,时年六十二岁,早于金地藏圆寂42年,因此,不可能为其作此赞。且极有可能太白与金地藏并不相识,因为直到唐肃宗至德元年,山民诸葛节等才发现金乔觉于石室苦修,翌年寺成,金乔觉始入住。而此时太白于庐山应永王李璘辟为王府僚佐,正在军中,次年永王兵败,太白“亡走彭泽,坐系寻阳狱”,接着“长流夜郎”,未至遇赦,后还金陵,直至去世,未赴九华,因而亦不可能与金乔觉谋面。
       不过,李白确有《地藏菩萨赞》之作,那是太白应陕西扶风窦滔之请,为其祈福祛病所作。其赞曰:“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蕩淫怒痴,圆寂了见佛。五采图圣像,悟真非妄传。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
       太白的《地藏菩萨赞》显现地藏信仰早已在汉地深入人心,那么,溯本求源,地藏信仰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地藏菩萨为梵文KSitigarbha之意译,音译为“乞叉底蘖婆”,也译为持地菩萨、无边心菩萨、地藏王菩萨。《地藏十轮经》谓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此名焉。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记述,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摩耶夫人说法,谈及地藏菩萨宿世弘誓因缘:“地藏菩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劫,为大长者子。时事有佛,号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脱度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尚为菩萨。”
       该经并记载,“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无量阿僧祗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顶而做是言:‘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地藏菩萨遵佛嘱托,为幽冥教主,执掌幽冥世界,济度三恶道众生,并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普提”的宏大誓愿,以此被尊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信仰于公元五世纪前后在印度开始流传,随着大乘佛教经典渐次传入中土,中原内地也逐渐兴起地藏信仰。据《地藏十轮经》载,地藏菩萨具有无量数不可思议之微妙殊胜功德,且具大智慧及不可思议神力,所以,任何众生倘能至诚如法念诵其名号,或供养其图像,就必能离诸忧苦,得种种利益,最终得生佛国天界,成就涅槃之道。这对既遭受“生、老、病、死”之苦,又屡经社会劫难的世间民众,无疑有着极大的感召力,毕竟“离苦得乐”恰是人人所期盼的。正是地藏菩萨誓愿救度六道一切众生的大乘菩萨精神,令僧俗大众无比敬仰,因而与大智文殊、大悲观音、大行普贤一起,被汉传佛教界尊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在汉传佛教界,地藏菩萨的造像,大多现比丘像,着僧装,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九锡宝仗,或坐或立于千叶青莲花之上。地藏菩萨的坐骑是一头颇似狮子的异兽,名为“谛听”,又叫“善听”。据传,该坐骑神通极为广大,能照鉴善恶,察听贤愚,极其精准而不失毫厘。
       自从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示现道场及地藏信仰的朝圣中心,一座座寺院便相继兴建落成,经唐、宋、元、明、清而日益兴盛。极盛时,全山佛寺庵院多达三百余座,有僧尼四千余人。当年,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晨钟暮鼓,梵唱不绝,端的一派“莲花佛国”景象。
       可惜的是,晚清以来九华迭遭战乱损毁,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所幸现仍存有佛寺八十余座,僧尼六百余人,佛像六千余尊,所藏历代经籍、法器二千余件。其中最著名的佛寺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甘露寺、祗园寺、上禅堂、慧居寺、古拜经台等。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中心山谷,依山而建,巍峨庄严,四面群山环绕如城。初为山民诸葛节等创建,请金地藏于此驻锡,并据《法华经》中释迦牟尼佛“指地为城”故事,取名化城寺。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御赐化城寺匾额。化城寺为九华山唯一一座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格局的寺院。历史上多次重修或扩建,现存主要建筑为光绪年间重建。寺前广场中央有月牙形莲池,为金地藏所营造之放生池。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层层升高。其中藏经楼为明代建筑,内存明正统五年所印《涅槃经》及明神宗朱翊钧御赐《大般涅槃经》。此外,化城寺还悬有一口2000余斤大钟,为光绪年间铸造,并藏有明代谕旨等珍贵佛教文物及明清碑刻数百件。
       东岩寺,亦称东崖寺,位于化城寺东1.5公里的东崖,明万历年间由晏坐堂扩建而成,后诸殿堂被毁。清同治年间复建,1933年,大雄宝殿、万佛楼、地藏殿又毁于火。现仅存地藏洞、钟亭等,钟亭内悬挂万斤古“幽冥钟”,击之响彻全山。寺周有天池、龙女泉,以及查有实据之太白读书堂遗址及金地藏坐禅之晏坐岩,弥足珍视。
       祗园寺位于化城寺东,为九华规模最大之禅林。明嘉庆年间,隆山法师在此开坛传戒,香火日盛,增扩殿宇,成为十方禅林,各地云游、行脚僧人均可在此“挂单”暂住。清代又几度增修,现有三进大殿、法堂、戒堂、退居寮、方丈寮等建筑,规模之大,堪称九华丛林之冠,从寺中铜铸巨型“千僧锅”即可见一斑。
       闵园位于九华山天台峰北,面积约三十平方里,为山中寺院集中区域,现有庵院数十座。相传唐代居士闵让深为金地藏济世度人的精神所感动,将自家的宅院山林都施予金地藏,阖家皈依佛门静修,此地遂称闵园。闵园松竹繁茂,怪石林立,清溪潺缓,景致十分清幽,为闭关清修的好去处。海会寺、华严洞、潮音静舍、香山茅篷、九华莲社等二十余座尼庵错落其间,每年吸引着海内外诸多女众前来参访。
       百岁宫,原名摘星庵,建于摩空岭之巅。明万历年间,京师宛平人海玉大师于此结茅清修,名“摘星庵”。他长年食野果及黄精、葛根,以舌血调和金粉,历时28年,抄完80卷《华严经》,于126岁坐化。圆寂三年后肉身不腐,颜面如生,僧众认为海玉大师为菩萨转世。此事惊动朝廷,崇祯帝敕封其为“应身菩萨”,并御题“护国万年寺”、“百岁宫”,就地建寺供奉。百岁宫共有殿宇99间半,依山而建,楼宇五层,大雄宝殿西侧供奉海玉大师装金肉身。寺中至今珍藏其血书《华严经》。
       位于九华山半山腰的甘露寺,与祗园、东崖寺、百岁宫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建于康熙四年(公元1667年)的甘露寺因创建者玉琳通琇禅师而闻名于世。玉琳通琇禅师曾两次奉诏入京为顺治皇帝说法,并为顺治授菩萨戒,因赐紫衣,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声振天下。相传玉琳国师主持修建甘露寺动工之日,满山松竹皆滴甘露,寺以此得名。该寺于乾隆年间曾大规模扩建,后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得以恢复旧观。现存甘露寺依山而建,高达五层,琉璃瓦顶,金光闪烁,四周茂林修竹,寺角泉水淙淙,现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值得人们关注的上禅堂位于九华山神光岭下,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间,经由玉琳国师的弟子宗衍扩建,改为上禅堂。当年,上禅堂殿宇极为宏丽,香火极盛,周围景致亦极佳。其现存大殿仍金碧辉煌,从中可以想见往昔的壮观。难得的是,大殿旁仍有昔日之金沙泉、金钱树,以及珍贵的李白手书题刻。
       在九华山,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金地藏肉身塔所在之肉身宝殿。该殿位于化城寺西侧三公里处的神光岭上,始建于唐,明神宗赐名“护国肉身宝塔”,明清时多次重修,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十二年重建。肉身宝塔为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巍峨壮观,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面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内为供奉金地藏肉身之三级石塔,塔前悬有镂空八角琉璃灯,日夜灯火长明。木塔北门廊下,有民国总统黎元洪黑地金字篆书横匾,上书地藏菩萨宏誓大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据文献记载,每到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涅槃日,九华山僧众都要在肉身宝殿举行隆重的地藏法会,凡历时七天。法会期间,十方信众,络绎于途,殿内则香烟缭绕,诵经拜菩萨则通宵达旦。自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在地藏菩萨涅槃日举办“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届时,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暨全国各地僧俗信众踊跃前来,共祈国运昌隆,中华兴盛,天下苍生,福慧康宁。
       九华山群峰突起,山奇水秀,其山川景致绮丽而独特。唐代刘禹锡赞九华山说“奇峰一见惊魂魄”,宋代王安石更激赏其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人在九华,则移步换景,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尤以“九华十景”最享盛名。十景为:天台晓日、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九子泉声、莲峰云海、平冈积雪、东岩宴坐、天柱仙迹、五溪山色、化城晚钟。
       天台峰为九华山主峰之一,高1352米,仅比十王峰低17米。当你站在天台峰顶观赏云海日出的壮观景象,定会为这一刻深深震撼。而当云开雾散,九华山之九十九峰又会在丽日蓝天下,如儿孙绕膝,奔来眼底,引发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慨。此景即为“天台晓日”。
       碧桃岩在九华山碧桃涧北侧,唐代道士赵知微手植桃树于岩下,因花开碧绿而得名。碧桃岩有一瀑布,水势湍急,飞流直下,其气势极为磅礴,为九华山第一大瀑布。此景人称“桃岩瀑布”。
       舒潭在九华山翠盖峰下,一泉而三潭。清泉从岩缝中汨汨流出,依次流入由小而大的三个深潭,潭水清冽碧透。传说古时有一能歌的美少女名叫舒姑,常在泉边引吭高歌,因深深眷恋这三个溪潭,竟然化成一尾鲤鱼,永远相伴这里的绿水青山,此泉此潭也因此被称为舒姑泉和舒姑潭。舒潭是九华山赏月胜地,每当皓月当空,月印三潭犹如水中沉璧,给人以诸多遐想。此潭即为“舒潭印月”。
       天柱峰位于九华天台峰北,其峰陡峭,直入云霄,恰似天柱,人莫能上。奇特的是,天柱峰旁又有小石峰五个,犹如五位老者沿山徘徊,人称五老峰。倘在细雨如丝或云遮雾绕时望去,五老峰仿佛五位仙人踏云穿雾漫游于天柱峰。此情此景,如梦似幻,被称为“天柱仙迹”。
       除上述四景,其余六景亦魅力独具,美不胜收。的确,九华山的美好景致可谓无处不在,只有置身其中,方能领略其迷人的神韵。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尝参访九华,写下一首《调寄临江仙》,其辞曰:
       “静影心苏山色里,是何意态雍容?朝霞暮霭映群峰,神光离合处,秀出九芙蓉。
       安立道场端正好,清泉清磬清风。众生无尽愿无穷,可能空地狱,三界佛香中。”其辞蕴藉隽永,殊堪回味。
       笔者深为地藏大愿感念,故不揣浅陋,草成一绝,略表其诚于万一耳。拙句云:“莲花圣域落人间,百里烟霞映大千。当年地藏无穷愿,梵唱于今动海天。”


 
————————  END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联系方式:电话  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