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海天佛国”普陀山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9-03-27 21:38:36  点击:14146  属于:中华国粹
          文/王学信

        作者简介:王学信: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文化学者。曾任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华声报社编委,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等。

 

        
       每当农历2月19观音诞辰日、6月19观音成道日和9月19观音涅槃日,南海普陀山便会迎来海内外难以数计的香客。届时,各寺院殿堂,信香袅袅,梵唱声声,人潮如涌,万头攒动,好一派海天佛国的感人景象。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南端的莲花洋中,为一狭长小岛。该岛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最高峰佛顶山291.3米,多平岗幽洞,海涛潮音,风光绝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俗称“南海普陀”。
       普陀山原名梅岭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普陀山志》载,西汉成帝年间,南昌梅福弃官归隐此山,修炼神仙方术。他宅心仁厚,且精于岐黄之术,常为当地渔民治病送药,深受民众爱戴。他去世后,人们便将此山唤作梅岭山,以铭记他的恩德。那么,梅岭山又为何易名为普陀山,并成了观音菩萨应化道场的呢?
       相传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一位印度高僧来到海岛上,燃指供佛,在潮音洞亲眼目睹观音菩萨在此现身,演说佛法,并授之七色宝石。从此,梅岭山便成为观音菩萨显圣之地,声名远播,深受僧俗大众的尊崇、景仰。后因《华严经》、《大唐西域记》、《探玄记》等佛教典籍记述观音菩萨驻印度南海普陀洛迦山,梅岭山遂改普陀山,其东南一小岛则名洛迦山,两岛一体,合称普陀洛迦山,相沿至今。
       五代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木雕观音菩萨圣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突然风狂雨骤,巨浪滔天,航船无法航行,遂暂避岛上。待等雨过天晴,航船刚刚启航,不料又是风雨骤至,浊浪排空,航行再次受阻。人们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显灵,昭示赴日机缘尚未成熟,于是便将观音圣像安放在潮音洞前紫竹林内的张氏茅蓬。此后,张氏茅蓬改建为供奉观音菩萨的庵院,名“不肯去观音院”,成为普陀山最早的一座寺院。
       北宋立国之后,宋太祖崇仰佛教,尝拨巨款在普陀山敕建寺院。南宋高宗时,更敕令全山七百余户渔民悉数迁出该岛,使普陀山除僧众外再无居民杂处。其后,宋宁宗御赐“圆通宝殿”匾额,诏令全山寺院所建圆通宝殿一体供奉观音圣像。自南宋元年朝廷将全山寺院统归于禅宗一脉,普陀山因之成为海内禅门重地。
       元、明、清三代,普陀佛门愈加繁盛。元成宗时,曾一次赐田4000亩以供养寺院香火。明代中、晚期,普陀山虽多次遭倭寇及海盗侵扰,寺院曾几次被毁,然屡毁屡建。从清代到民国初年,普陀山佛教臻至全盛时期,全山共有大寺8座,庵院88座,以及茅蓬108处,常住僧尼2000余人,时人谓之“山当曲处皆有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堪称南海佛门圣地。
       普陀山佛教事业的长盛不衰,见证了国人于观音信仰的持久、坚定及虔诚,亦足以见证观音菩萨所代表之大慈大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对国人的巨大感召及影响。那么,对国人而言,耳熟能详的观音菩萨及观音信仰,其历史发展脉络又是如何的呢?
       观世音为梵文AvaIoKitsvara(阿缚卢吉帝湿伐罗)的意译,亦译为“观自在”。唐代因避太宗皇帝李世民讳,故略称观音,沿袭至今。有一个传说,观音菩萨生于古印度,是一个威望远及邻国的转轮王王子,名叫不眴。不眴善根深厚,聪慧过人,人们都觉得他前途无量,定能成为一番大事业。不眴王子一家都崇信佛法,刻苦修行,最终修成正果。父亲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眴成了观世音菩萨,弟弟成了大势至菩萨。另一传说便是观世音菩萨本为春秋时期楚国妙庄王的女儿妙善公主,她学佛至孝,成就菩萨果位。因其早已脍炙人口,此不赘言。
       在大乘经典中,观世音菩萨为过去正法明佛,乘愿再来而为菩萨,辅弼阿弥陀佛度化众生。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在该经中,佛祖并强调,观世音菩萨随众生根基因缘,示现三十三种身度化众生——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天王)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香神)身、阿修罗(好斗之邪神)身、迦楼罗身(金翅鸟)、紧那罗身(歌神)、摩睺罗伽(大蟒神)身、执金刚神身。
       观世音菩萨的原型,本是古印度的双马童神,为相貌英俊、身材伟岸之威猛丈夫,后为佛教所吸纳。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观音塑像还是蓄有胡须的大丈夫形象。南北朝时期,观音造像开始女性化倾向,特别是在唐五代以后,观音造像基本定型为眉若新月、凤目微张、樱桃小口而温柔、慈祥、清秀、端庄的美妇人形象。从宋代迄今,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供奉的观音菩萨塑像或画像均以此为标准,鲜有例外。
       隋唐之后,伴随观音信仰的广泛传播和空前影响力,中、日佛教界共绘出观音菩萨在不同场景中的三十三种形象。据《佛像图汇》所载,为杨柳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摩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慈悲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
       藏传佛教所尊奉之观音形相则与汉传佛教有显著区别。其总体代表为圣观音,身真金色,天冠,顶戴阿弥陀佛,左手执未开莲花,密号正法金刚或清净金刚。其他则有千手观音,形相为二十七面,四十二手,密号大悲金刚;十一面观音,形相为十一面,四臂,密号慈愍金刚;如意轮观音,形相为六臂,顶结宝髻,身金色,密号持宝金刚;准提观音,天女相,三目十八臂,又称准提佛母,密号最胜金刚。此外,尚有马头观音、鹿衣观音、白观音、红观音及世间自在狮子吼观音等。
       观音菩萨之诸多造像,显现观音在佛门信众心目中崇高而特殊之地位,以及观音信仰在朝野间的崇奉及盛行。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曾颁布诏书敕令天下寺院建造观音像即是明证。而俗称《观音经》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简称《心经》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以及观音菩萨《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更是风靡华夏,千百年来为缁素大众所持诵。其中《六字大明咒》亦称“六字真言”——“唵(读音为e与ōng快读)嘛呢叭咪吽”,意为“啊,莲中的珍宝!”持诵者最为众多。藏传佛教信众不仅口诵六字真言,更将其书于经幡,刻于嘛呢石、转经筒、嘛呢轮之上,眼观、口念、手转,处处不离六字真言,其信仰之虔诚,令人感佩。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显灵之地,自然也就成为观音信仰的佛门圣地,成为广大信众朝山礼佛的绝好去处。如今,在普陀山众多寺院庵堂中,有三座古刹最为驰名,即前山的普济寺、后山的法雨寺和慧济寺,人称“普陀三大寺”。
       普济寺为普陀山规模最大的禅寺,也是普陀山朝圣的中心,位于岛南灵鹫峰下。该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明万历年间敕建圆通宝殿并赐额,清康熙年间敕建佛殿,赐额“普济群灵”,因改名普济禅寺。现存大殿为清雍正九年奉敕重建,另存有明万历、清康熙御碑三通。该寺建筑极为精美,其九殿十二楼阁十六堂屋堪称古建典范,且规模宏大,占地凡一万四千余平方米。寺前有一个面积达十五亩的放生池,名“海印池”,因池中植有莲花,故又称“莲池”。每至盛夏,荷花盛开,荷香月色,令人几疑仙境。相传南宋曹洞宗高僧真歇清了禅师曾住锡该寺传播“默照禅”禅法,成就禅宗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法雨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古刹,位于岛中部光熙峰下。该寺于明万历八年由大智真融禅师创建,初名海潮庵,后改海潮寺、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兴修大殿,赐额“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绪年间续有兴建,现存殿宇二百余间。全寺依山而建,凡六进,为天王殿、玉佛殿、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及方丈楼,其中主殿观音殿最为辉煌壮观,又称“九龙观音殿”或“圆通宝殿”,原为明南京故宫九龙殿,后迁于此。该殿为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藻井为九龙抱珠木雕,可谓普陀一绝。殿前二十四块石围栏板有二十四孝图浮雕,亦为他处罕见。净土十三祖印光大师曾在该寺阅藏、著述,深为后人所景仰。
       普陀山第三大寺慧济寺,位于佛顶山,故亦称佛顶山寺。明初僧人慧圆在此结茅禅修,创立慧济庵。清乾隆五十八年,扩庵为寺,光绪年间再次扩建。现有四殿、七宫、六楼。寺前有方形巨岩,上刻“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巨岩之上又叠一石,上刻“云扶石”三字。此外,寺西北处尚有一株稀有的观赏树“鹅耳栎树”,常引得香客驻足流连。慧济寺还是观赏云海的上好去处,普陀十景之一的“华顶云涛”即指此地。
       除此而外,普陀庵堂尚有不肯去观音院、观音庵、梅福庵、杨枝庵、澄心庵、药师庵、妙峰庵、长乐庵、伴云庵、常明庵、双泉庵、大乘庵,以及文昌阁、三乘庵、锡麟堂、鹤鸣庵等,皆传承有序,绕具特色,可供信众上香礼佛。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朝礼普陀三大寺及不肯去观音院、潮音洞,文思泉涌,挥毫写下一阕《谒全门》。其辞曰:“不肯去,甘禁万劫风雨。此土缘深非妄许,悲心周广宇。从此名山钟毓,无数妙华慧炬。宝筏不辞千手与,度人间儿女。”
       的确,当你怀着一颗安静而不浮躁、真诚而不虚伪的心,迎着旭日朝晖,徜徉于千步金沙;抑或踏着溶溶月色,嗅着沁人心脾的莲池荷香,远望浪涛中的洛迦灯火;或倚坐于二龟听法石旁,聆听寺僧悠远的梵唱,耳旁又激荡起万古不息的两洞潮音。此刻,你定会更深地体悟到,观世音菩萨那颗慈爱、悲悯众生的伟大的心正与我们心心相印。有感于此,笔者因赋一s绝,其句云:“梵唱潮声薄海天,观音圣迹召前贤。净瓶尽洒杨枝露,法雨慈云遍大千。”


 
————————  END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联系方式:电话  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