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佛教文化与汉语传承(中)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7-12-23 15:44:44  点击:12641  属于:中华国粹
     文/ 王学信
    作者简介:王学信:资深媒体人士,知名文化学者。曾任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华声报社编委,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编辑部主任等。 

     佛门专用语被赋予新含义
    有趣的是,一些原属佛门中的特定称谓及专用术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新含义,渐为社会公众所通用,其来源反倒湮没了。
    比如——
    导师:本为佛教术语,专指引导众生成佛者,是十方三界无量诸佛、菩萨的通称。《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现则泛指在社会大变革中为民众把握理论导向及指示前进方向者,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指导学员研究学向、进修某种专业、写作学术论文的教师及科研人员。
    律师:原为梵文意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讲说戒律经藏、谙熟律条礼仪的僧尼。《涅槃经》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现在则专指经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业务的专业人士。
    单位:原指佛教寺院禅堂中贴有各僧名单的固定座位。其位为床,阔六尺,床前有板,阔八寸,按百丈怀海禅师所创禅林清规,各僧于“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现在则泛指各种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及所属部门,并成为计量某些物质标准量的名称,如“国际单位”等。
    道具:原指佛门僧尼所用之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的物品器具。如大乘僧尼游方时随身携带之剔牙杨枝、盥洗澡豆、随身衣服、净水瓶、食钵、卧具、锡杖、香炉、滤水囊、毛巾、戒刀、火燧、镊子、经卷、佛像、菩萨像等。现在则泛指从事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文艺演出,或摄制电影、电视剧时所用的各种器物。
    香烟:原指供佛燃香所生之烟。如《贤愚经》所云:“香烟如意,乘虚往至世尊顶上,相结合聚,作一烟盖。”现衍生出两义,其一指后代子孙,其二指纸里包烟丝及配料卷成的条状物,供人们点燃吸用,亦称纸烟、卷烟或烟卷儿。
    电影:原为佛学以电光之影譬喻世法无常多变。《无量寿经》云:“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现则指一种现代综合艺术,用强灯光将拍摄在胶片上的形象,以每秒16帧的速度放映在银幕上,且播出同步录音,使人们看起来像是实际活动的形象。
    说法:原指诸佛、菩萨为一切人天大众讲说佛法。如《无量寿经》云:“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现有两义,其一指措词表意的方式,其二指意见、见解、解释。
    食堂:出自有关佛祖之记载,《释氏要览》称:毘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复作食,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曰:‘随意。’‘未知何物画?’佛言:‘……食堂画持饼药叉。’”其后中土禅林僧尼食用斋饭之处所则称为食堂或斋堂。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供应本单位人员吃饭之处所多称食堂。不少地方的小饭馆、小饭铺亦称食堂。
    火车:佛经中原指运载罪人前往地狱之车,该车自行发火,故称火车。《大智度论》记提婆达多欲伤害佛而生入地狱事,云:“复以恶毒,著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于五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现则指以机车牵引若干车厢在铁轨上行驶之交通运输工具。
    伴侣:原指佛门中共同修习佛法之同伴。如《大乘千钵经》云:“曼殊室利菩萨有甚深大愿,为作师僧弟子,和尚阇黎,同学伴侣,令受法教,同愿同行,广度有情,速登正觉。”唐代以后,渐为文人在诗文中所用。现在则泛指同在一起生活、工作或旅行之人,有时特指“夫妻”,如“终身伴侣”、“革命伴侣”。
    真心:原为佛学专用术语,特指真实不妄及正信无疑之心,故有“金刚不坏之真心”等说法。《金刚经》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现则泛指人们真实的心意。
    心地:原为佛学专用术语,特指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心地观经》云:“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楞严经》亦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现则泛指人的内心、心里、心愿。
其它类似的词汇,还有前文所述之真空、真相、真理、普遍、普通、心香、心眼、说教、空想、信心、爱河、誓言、恶毒、解脱、正宗、绝对、胜利、利益等等,本为佛经首创,后均被赋予了比原来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而普遍应用于现代的口语和书面语中。
 
     中华“土特产”被误认为佛门专用语
    有些词语,诸如宗师、大师、祖师、大德、方丈、长老、功德、布施、因缘、吉祥、自在、瞻仰、正法、成就、觉悟、教授、庄严、功夫等等,早就存在于先秦、两汉以前的中华文献典籍之中,当属我中华本土文化所固有。佛学东渐以来,这些词语为佛门及佛教典籍大量借用,并随着佛教文化影响力的加大而广泛流传,加速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以致到后来,上述不少词语往往被人们误认为佛门专用语而不知其所宗。譬如——
    宗师,最早见于庄子《南华经》中的“大宗师篇”,题注云:“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富,其所宗而师者,无心也。”《汉书、艺文志》则云:“儒家者流,……宗师仲尼。”佛家则借用“宗师”一词称各宗派之开山者,所谓“宗者,尊也,传正法为众所尊崇者,称曰:‘宗师’。”后武林及学术界各门派纷起仿效,明、清时各省提督学政亦称宗师,或大宗师。
    大师,初始意指大规模军队。《易经》云:“大师相遇,言相克也。”《左传》亦云:“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继之,必克。”西汉时成为对学者的尊称,《史记·伏生传》称:“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后佛门以之作为佛十尊号之一,《瑜珈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资持记》则强调:“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晚唐朝廷始赐封有德高僧为大师称号。
    祖师,最早见于《汉书,外戚传》:“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师丁将军之玄孙。”后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东土祖师,传佛心宗秘法,名祖师禅,少林寺亦被视为东土禅宗祖庭。再其后,一派学术、技艺或宗教门派的创始者,均称祖师,或祖师爷。
    大德,最早见于《易经·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云:“大德不逾间,小德出入可也。”其本义为至高品德、大节。后佛门将梵语婆檀陀意译为大德,《毘奈耶杂事》称:“年少比丘,应唤老者为大德。”唐大历年间,朝廷敕旨始见大德称号,其后使用渐广,常与高僧称谓并用,现居士亦有称大德者。
    方丈,最早见子《孟子》:“食前方丈”。形容肴馔丰盛。《史记·秦始皇本纪》:言“海中有三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后称寺院住持或长老起居之所,《法苑珠林》称:“以笏量基址,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其后用作寺院住持或长老之代称。
    长老,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其本义为年高有资望者之通称。后为佛经、禅门借用,如《入法界体性经》云:“此法界无出无入,不来不去,其长老舍利弗从何处来,当入何所?”《景德传灯录》称:“于是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
    功德,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其义为功业与德行。后佛门借用泛指念佛,诵经、布施诸善事。《大乘义章》云:“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鬘经》亦云:“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布施,首见于《国语、周语》:“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韩非子》云:“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佛门借用后赋予广泛含义,《大乘义章》曰:“以已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惙已惠人,目之为施。”《维摩诘经》则称:“布施是菩萨净土。”后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之说,乃至有四种布施、五种布施、七种布施、八种布施等细目。
    因缘,最早见于《史记·田叔传》:“少孤,贫困,为人将车至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汉书·郑崇传》则云:“孔乡侯,皇后父;高武侯,以三公封,尚有因缘。”其本义为机会、机遇,依据。后为梵语尼陀那意译,指产生结果之直接原因,以及促成该结果之条件。《楞伽经》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亦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吉祥,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吉事有祥”。《战国策·秦策》亦云:“岂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欤?”后佛教借其吉事兆瑞之意,多有使用。《佛所行赞》曰:“释帝桓因,化为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言:‘汝名何等?’答:‘名吉祥。’菩萨闻之,心大欢喜:‘我破不吉,以成吉祥’。”此外,文殊师利菩萨亦称妙吉祥,多部佛经尝冠以吉祥之名,另有吉祥天女、吉祥海云,吉祥瓶等专用语。
    自在,首见《汉书·王嘉传》:“大臣举错,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其义为随意而舒适。佛门借用,赋予诸多内涵,其一谓菩萨以智慧照见真如之境,通达一切法;其二谓菩萨以般若为用,现身说法,化诸群生,圆融无碍。另有四种自在,五种自在、乃至八种自在、十种自在等细目。自在一词在佛经中随处可见,如《法华经》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唯识演秘》亦云:“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正法,最早见于《周易·蒙卦》:“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商君书》则曰:“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原义为政治法则,端正法制之意。佛门则借以指释迦牟尼之佛法,以别于其他外道。《无量寿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涅槃经》云:“尔时,佛告诸此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
    瞻仰,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瞻仰昊天,有彗其星。”又见于《汉书·师丹传》:“京师识者,咸以为宜复丹邑爵,使复朝请,四方所瞻仰也。”原义为瞻视、仰望。后佛门借用为以恭敬之心而仰观也。《维摩诘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法华经》亦云:“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成就,最早见于《汉书·王嘉传》:“今诸大夫有才能者甚少,宜豫畜养可成就者,则士赴难不爱其死。”原意指作出成绩,完成既定目标。佛门借用为学佛修法有成,《华严经》云:“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大乘千钵经》亦云:“令自身他身,得入无上正等地,悉使成就诸佛圣行,如来法身,菩提法藏。”
    教授,最早见于《史记·仲尼弟子传》:“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义为传授学业,解疑释惑。后佛经借用,如《楞伽经》云:“现方便而教授。”《心地观经》亦云:“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所谓“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佛门中有教授阿阇梨、教授善知识等称谓。北宋起,诸路军州皆立儒学,置教授为学官,以儒家经邦济世之学教导诸生,元、明、清以来因袭宋制,州府儒学均置教授。
    觉悟,最早见于《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亦见于《汉书、息夫躬传》:“天之见异,所以敕戒人君,欲令觉悟反正,推诚行善,民心悦而天意得矣。”其意为醒悟、启发。后佛门借用指修持佛法体证甚深奥妙境界,领悟佛法真谛。《涅槃经》云:“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华严经》亦云:“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
    庄严,最早见于东汉《前汉纪·孝武皇帝纪》:“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原意指装束整齐。后佛门借用,指装饰极为华美,或以功德使其庄严,广泛用于诸多经典。《阿弥陀经》曰:“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药师如来本愿经》云:“散种种华,烧种种香,以种种幢幡,庄严其处。”佛学中有二种庄严、四种庄严及二十九种庄严的详细分类。亦有多部佛经冠以庄严之名,此词使用之广,可见一斑。
    功夫,首见于汉《广汉长王君治石路碑》:“功夫九百余日。”《三国志·郑浑传》称:“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原义指工程及劳役人等,后为佛门借用,谓参禅悟道为“作功夫”,“功夫”同“工夫”。《指月录·临济义玄禅师》:“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指月录·大慧普觉禅师》云:“愿居士日用四威仪中,只如此做功夫。”
    类似上述词语的,还有先辈、作家、书记、理事、大众、作业、凡夫、污染、迷惑、敬礼、礼拜、歌颂、称赞、赞叹、讲师、讲座、教导、变化、观察、快乐、甘露、恩爱、爱惜、爱心、形象、差别、思惟、意识、境界、理论、安心、实际、实业、机关、机要、集会、知识、流通等等,皆可见于两汉先秦典籍,经佛门借用后,为社会大众所熟知,沿用至今。鉴于篇幅有限,不再详述,仅此抛砖,以引美玉也。
 
    道教巧借佛门词语
    有意思的是,佛学东渐,先秦道家、神仙方士所习用的道、道士、道术、道人、道眼、道心等词语为佛门袭用,佛门并创道教、道场、道院、道观、贫道及无量佛、魔力、魔障、闫王、地狱等词语自用。
    谁知两汉灾异频仍,社会深层矛盾激化,原始道教各宗派纷起“救世”,但未有大成。至魏晋南北朝,经寇谦之、陶宏景、葛稚川等人的极大努力,道教历经社会纷争动荡,以黄老之学为根基,整合儒学,佛学、与之互动,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广采博收,渐次走向理性、成熟,终成中华本土宗教,其影响至为久远。纪晓岚称赞中国道教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鲁迅先生更明确强调:“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成长过程中,大量借用佛门习用词语,以及佛门制度、仪轨,五代道士杜光庭甚至仿照佛经,大量撰写道经,以至“杜撰”一词竟成荒诞不经之同义语。
    佛门大量词语为道教借用后,不少成了道教专用语,其中,贫道、道教两词便颇具代表性。至迟在唐代,僧人仍自称贫道,如《指月录·大珠慧海禅师》载:“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又如《指月录·药山惟俨禅师》载:“李又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但自宋、元、明、清以来,佛门忍痛割爱,僧人自称均改为贫僧,以示区别,因为贫道一词后来成了道教的专用语。道教一词则见于《无量寿经》:“出兴与世,光阐道教”,以及“宣布道教,断诸疑网。”其后,寇谦之以之作为神仙道之名,遂沿用至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