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共生传媒】佛门礼仪(十一):域内几多大藏经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9-07-07 19:26:02  点击:14054  属于:中华国粹

佛门礼仪(十一):域内几多大藏经
作者:王学信
  何谓大藏经?大藏经者,佛教文化典籍之总集也。那么,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到底有多少部大藏经,而首开先河的第一部刻印本汉文大藏经又源于何时呢?
中华首部大藏经《开宝藏》
  自孔子以来,编篡、整理文化典籍渐成中华文明传统,而西汉以后历代帝王也多以搜求典籍、整理编目作为朝廷文治的一件大事。随着大批佛经梵典被译为汉文,以及中国僧人对汉译佛典、佛教思想经深入研究也撰写了大量著述,加上相关史传、礼忏、目录、音义、抄集的不断积累,汉文大藏经已呼之欲出。唐代高僧智升在其《开元释教录》中,集前代之大成,创一时之新风,垂千年之典范,在汉文大藏经结构体系及佛教经录等方面,臻至我国古代佛教文献学的最高水平,并为其后中国第一部刻印本大藏经——《开宝藏》的诞生做了最好的前期准备。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命内侍张从信到益州(今成都)主持雕刻汉文大藏经版,历时十二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完成,随后运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并成立印经院,开始刷印。这部中国最早的刻印本汉文大藏经即《开宝藏》,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雕成十三万块版片,每版正文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卷轴式,凡5048卷,后又增订,达6628卷,635帙。该版大藏经校勘精良,书法端丽,刻工极佳,用纸精美,且修造考究,曾应周边诸国之请而遍赐之。可惜的是,历经千年,该藏现仅存数卷,已成稀世奇珍。北宋《开宝藏》的完成,标志着古印度佛教文化已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相融,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后世的诸多汉文大藏经提供了规范、标准和最佳样本。
名标青史的宋代四部大藏经
  在《开宝藏》的引领下,北宋、南宋有四部私刻大藏经名标青史,它们是《崇宁藏》、《思溪藏》、《毗卢藏》和《碛砂藏》。
  《崇宁藏》为北宋福州东禅等觉禅院私刻大藏经,由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开雕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完成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南宋时期曾重修补雕,全藏收经1440部,6180卷,分为580函。该经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此后的《思溪藏》、《毗卢藏》、《碛砂藏》均按此版式不变。现在全藏已不存,仅日本存留有部分印本。
  《思溪藏》亦称《圆觉藏》、《资福藏》,为宋湖州思溪圆觉禅院私刻大藏经。该禅院由宋密州观察使王永从与其弟崇信军承宣使王永锡创建,《思溪藏》亦由王氏兄弟独资雕印。该藏开刻于北宋末年,完成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全藏收经1435部,5480卷,分作548函,版式依《崇宁藏》不变。
  南宋理宗宝庆九年(公元1225年)湖州吴兴改称安吉州,思溪圆觉禅院升格为法宝资福寺,随即对寺藏《思溪藏》补雕增刻。增订后的《思溪藏》共收经1459部,5940卷,分作599函,版式依前不变,因与原《思溪藏》有所增益,故多被学术界称作《资福藏》。现两藏印本在国内已十分罕见,而日本现存的印本尚多。清末大居士杨仁山尝从日本斥巨资购回宋版《资福藏》一部,虽缺600余卷,仍极为珍贵,现藏国家图书馆。
  《毗卢藏》为北宋福州开元寺私修大藏经,由开元寺住持本明发起劝募,开雕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完成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该藏后经两次续刻,总计全藏经1451部,6132卷,分装595函,版式仍依《崇宁藏》。《毗卢藏》雕版完成后即开始刷印,持续至元大德年间。现全藏已佚,日本尚存部分印本。
  《碛砂藏》为宋代平江府碛砂延圣禅院私刻大藏经,开雕于南宋理宗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中途因延圣禅院遭遇火灾及南宋灭亡等原因,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方才告竣,传统上仍将其视作宋藏。该藏收经1532部,6362卷,分为591函,版式仍依《崇宁藏》不变。1931年佛教学者朱庆澜、叶恭绰在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寺藏略有残缺之明代刷印本,四年后影印发行,凡593册,共50函。
辽金时代的《契丹藏》与《赵城藏》
  《契丹藏》亦称《辽藏》,为辽代官刻汉文大藏经。辽兴宁在位时开雕,历时三十余年刻成。该藏于北宋《开宝藏》基础上增入《随愿往生集》、《大日经义疏》、《释摩诃衍论》等当时北方流传的特有佛教典籍。全藏共收经6000余卷,分作579帙,为卷轴装。与其他大藏经不同的是,《契丹藏》分为大字本和小字本两种。大字本于1974年发现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小字本于近年发现于河北丰润天宫寺塔,尽管仅是部分残卷,仍弥足珍贵。
  《赵城藏》亦称《赵城金藏》,为金代山西解州天宁寺私刻大藏经。金熙宗皇统年间,潞州崔进女法珍断臂募刻,从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至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历时29年完成。刻成后,法珍亲送印本至燕京,受到金世宗褒奖,赐紫衣弘教大师。该藏为北宋《开宝藏》复刻本,卷轴式装帧,收经1570部,6900余卷,6000余万字,分作682帙,精工细雕,极为精美。金、元更迭之际,该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入元后曾多次补刻,终成完璧。
饱经劫难的《赵城藏》孤本
  对《赵城藏》孤本的重新发现和保护则颇具传奇色彩。1931年,朱庆澜、叶恭绰在西安发现宋本《碛砂藏》后,发起“影印宋版藏经会”,整理时发现有残缺,即派范成法师赴陕、晋名山古刹访求缺本。经老僧性空点拨,范成法师专程赴山西赵城广胜寺寻访古本藏经,在该寺弥勒殿的十二个大经柜中意外发现了这部金代大藏经。欢喜无量的范成法师即与该寺协商,借出其中特有之孤本经籍46249卷影印出版,题名《宋藏遗珍》。与此同时,南京支那内学院佛学教授蒋唯心赴广胜寺,编出《赵城金藏简目》,并撰《金藏雕印始末考》发表于1934年的《国风》杂志。他们的发现轰动了海内外,也引起日本强盗的觊觎之心。
  1942年春,日军入侵山西后,驻军广胜寺附近,伺机劫夺《赵城藏》。早已洞悉日寇野心的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为保住国宝《赵城藏》,在此危急时刻,迅即向赵城附近的八路军求援。经寺僧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封存在该寺飞虹塔内的《赵城藏》被分装四十余箱迅速转移。在此次劫宝与护宝行动中,八名八路军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经卷最终被安全转移到抗日根据地。其后数年间,《赵城藏》六次转移,曾一度秘藏于绵上县一废弃之煤窑中,致使部分经卷受潮发霉。
  1949430日,屡经劫难的《赵城藏》被安全运抵北京,由华北人民政府转交北京图书馆珍藏。1952年后,《赵城藏》曾散失的部分经卷也由收藏者纷纷捐献给国家。山西洪洞县好义村村民张筱衡捐献家藏《赵城藏》十三箱152卷,爱国人士周叔弢、周一良、徐森玉各捐献两卷,贾敬颜捐献一卷。1982年,洪洞县冯玉璋、冯玉玺兄弟向北京图书馆捐献了两卷《赵城藏》经卷,原来,这是当年八路军抢运经卷路上遗失的,冯父捡拾后一直保管在家中。如今,国家图书馆珍藏的这部《赵城藏》达5100余卷,虽然较原藏尚缺失1800余卷,仍极为珍贵。
元代的《元官藏》与《普宁藏》
  元代皇帝崇信佛教,扶持佛教,促使朝野刊刻大藏经继宋代而进入又一高潮期,据明代紫柏大师在《径山藏刻藏缘起》一文中称,元代共刊刻过十几种大藏经。可惜的是,现在大部分都已亡佚,可确证的仅有《元官藏》和《普宁藏》,而白莲教刊刻的《毗卢藏》还极有可能未能毕其全功。
  《元官藏》为元朝晚期雕刻的官版汉文大藏经。约开雕于元文宗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完成于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据学者考证,全藏至少收经6500余卷,达651函左右,其气魄、规模颇为可观。该藏为折装本,每版二十四行,折为七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1982年在云南发现该藏残本三十二卷。
  《普宁藏》为元代杭州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私修大藏经。该经开雕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完成于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该藏主体部分依宋代《思溪藏》复刻,后补入密教经典,共收经1594部,6327卷,分装587函。本藏为折装本,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现太原、苏州、昆明及日本东京浅草寺等处均有部分印本收藏,并时有零本散见于各地。
明代的五部大藏经
  明朝三百年,佛教事业虽非强势,但刻经事业仍盛而不衰。据现有资料确证,明代共刊刻过五部大藏经,官版三部,私版两部。
  《洪武南藏》为明代第一部官版大藏经。奉明太祖朱元璋敕令,该藏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南京蒋山寺开雕,完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共收经1600余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该藏系据《碛砂藏》复刻,为折装本,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永乐六年,僧人本性纵火烧毁蒋山寺,经版随之毁灭无存,故传世印本极少。所幸,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一部,略有残缺,现藏四川省图书馆。
  《永乐南藏》为明代第二部官版大藏经。奉明成祖朱棣敕令,该藏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在南京开雕,五年后完成。该藏基本属于《洪武南藏》复制本,但编次有较大改动,收经较少,为1610部,6331卷分作636函。万历十二年又补刻410卷,其后,所有版片收贮南京报恩寺,印本存世较为常见。
  《永乐北藏》为明代第三部官版大藏经,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京城开雕的宫廷版大藏经。该藏开雕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完成于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共收经1621部,6361卷,分作636函。后续刻各宗著述36部,410卷,分作41函,总计1662部,6924卷,693函。本藏为折装本,为显示宫廷气派,加大字体与版心,每版二十五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字体工整美观,装帧典雅华贵。因该藏专供朝廷颁赐名山大寺所用,故传世本较为罕见。当年明英宗重登皇位后,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特赐京城智化寺《永乐北藏》一部及经橱两座,使该寺名声更著。
  《武林藏》为明代私版大藏经,约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前后刊刻于杭州。本藏为折装本,据1982年首次发现的十七卷残本堪验,应该是《碛砂藏》或《洪武南藏》为底本复刻的,其他细节则不详。
  《万历藏》为明末清初刊刻的私版大藏经,约开雕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成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全藏收经1659部,6234卷,分为678函。本藏为折装本,每版三十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本藏以《永乐南藏》为底本刻成,增添《永乐北藏》续刻部分。1983年于山西宁武县文化馆发现一部,缺失96部,237卷。
版片尚存的《乾隆版大藏经》
  清代佛教事业呈整体性衰落之势,私刻大藏经遂成绝响,但崇仰佛教的清廷还是雕刻了一部官藏——《乾隆版大藏经》,亦称《龙藏》。该藏开雕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完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该藏为《永乐北藏》复刻,但略有增减,共收经1669部,7168卷,分作724函。版式全依《永乐北藏》,折装本,每版二十五行,折为五个半页,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这部大藏经主要供朝廷颁赐之用,故印本较少,仅刷印百余部。
  难能可贵的是,《乾隆大藏经》版片保存至今,是我国历代汉文大藏经中唯一版片尚存的大藏经,其珍贵不言而喻。该藏经版78230块,原藏故宫武英殿,后移至柏林寺,1982年转藏北京东城智化寺。后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提议,将该藏版片珍藏于房山云居寺,与同样作为中华文明稀世瑰宝的房山石经一起,世世代代保存下去。
少数民族文字的大藏经
  自首部汉文刻印本大藏经《开宝藏》刊印以来,历代官刻、私刻大藏经不断涌现,并时见高潮。其影响所及,刻印本西夏大藏经、藏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及傣文大藏经亦相继雕刻完成,刊印面世,成就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
  西夏文大藏经又名《河西字大藏经》,为西夏官版大藏经,从西夏国主李元昊立国之初,积五十余年之功,以西夏文译刻,完成于公元1090年。该藏以北宋《开宝藏》为底本,收经812部,凡3579卷,后又有增译,曾刷印140余部。蒙元骑兵灭亡西夏后,文物荡然而至湮灭。近代发现,俄罗斯收藏300余种,8000多号,大英图书馆收藏3000余号,北京图书馆等处亦有少量收藏。
  藏文大藏经为藏文传写的藏传佛教典籍之总集。公元十三世纪后,始由原手抄本形式改为雕刻刊印本。该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甘珠尔”为正藏,系佛所宣说之经、律、秘密藏;“丹珠尔”为续藏,系历代祖师、高僧之论著。该藏版本先后达十余种之多,最早的那塘古版今已不存,南京永乐版、北京万历版、青海塔尔寺版、昌都版、崇祯理塘版、北京嵩祝寺版、甘肃卓尼版、西康德格版、那塘新版、蒙古库伦版、拉萨版、不丹普拉卡版等,或存印本,或存版片。其中,拉萨版、德格版版片犹存,确属难得。德格版共收佛教文化典籍4569种,其所保存之印度晚期密教著述多数为汉文藏经所缺。该版除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外,尚有数量可观的文法、诗歌、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著述。
  蒙文大藏经又名《如来大藏经》,系以蒙文传写的大藏经。最早的蒙文大藏经于元代大德年间由藏文大藏经译出,在西藏雕刻刷印。明代万历年间又补译出部分典籍,增入一并刊行。清代,从雍正初年至乾隆六年,由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一世主持将藏文大藏经重新译成蒙文校刻刊印,全藏始备,现有印本传世。
  满文大藏经,又名《国语译大藏经》。清代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据汉文大藏经译为满文,只收入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湼槃五大部集,凡历时十七年,刻成后刷印刊行。现拉萨布达拉宫即藏有印本一部。
  傣文大藏经与其他大藏经不同,为傣文传写之南传巴利语系大藏经,分别由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三种傣文方言文字抄写。其中部分经典以傣文字母拼写巴利文原典,部分经典用傣文意译。此外,还包括傣族高僧所撰相关经论注疏,以及一些天文、历算、语言、诗歌、历史、医药、佛教故事等著述。有贝叶抄写本和枸皮纸抄写本两种存世。
朝鲜、日本的大藏经
  北宋《开宝藏》问世以来,对周边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朝鲜刊刻了汉文大藏经《高丽藏》,日本刊刻了《黄檗藏》。《高丽藏》有初刻、再刻两版。初刻完成于公元1082年,以《开宝藏》为底本,收经5924卷,卷轴装,后又增入《高丽续藏》。公元1232年,该藏全部版片毁于蒙元骑兵的战火。四年后,再刻《高丽藏》收经1521部,6589卷,分作639帙。版片现珍藏于韩国海印寺。1957年,日本将该藏缩印为书册式影印出版,台湾亦据此出版了影印本。
  黄檗藏又名《铁眼藏》,为日本江户时代黄檗山宝藏院刊刻的汉文大藏经,由铁眼道光等人募刻。该藏据明代《嘉兴藏》复刻,略有增减,后据《高丽藏》校勘修订,遂成定本。该藏版片现存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印本在日本较为普遍。
  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铅印、影印、胶印、激光照排等方便、快捷之印刷技术、工艺,为汉文大藏经的印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木版雕印因之成为历史。日本的《弘教藏》首开铅字排印之先,继而《卍字藏》、《卍字续藏》、《大正藏》相继刊印。清末民初,上海推出《频伽藏》,其后又有未毕其全功之《普慧藏》的印行。
  弘教藏为日本东京弘教书院编印之汉文大藏经,明治十八年(公元1885年)完成。共收经1916部,8534卷,分为418册,40函,铅字排印。该藏以《高丽藏》为底本,补以《普宁藏》及日本旧传古本,加句逗。
  《卍字藏》又称《日本藏经书院大藏经》,由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印的汉文大藏经,完成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收经1625部,7082卷,铅排线装本,凡357册,37函,文加断句,校勘较精。《卍字续藏》,又称《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由日本京都藏经书院广集中日历代未入藏之佛教典籍编印出版,完成于大正元年(1912年)。收经1660部,6957卷,铅排线装本,凡751册,151函。两部大藏经近年均有影印本出版。
  《大正藏》,为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编印之汉文大藏经,大正十三年(1924年)至昭和九年(1934年)编成。全藏以《高丽藏》为主要底本,参校宋、元、明等三代藏经及日本古抄本藏经,以及巴利文、梵文佛典,共收经3360部,13520卷,共100册,铅印,有断句。该藏为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最常使用的汉文大藏经,缺点是断句多有不当。
海峡两岸的大藏经
  《频伽藏》为清末民初上海频伽精舍编印的汉文大藏经,因该精舍由英籍犹太人哈同出资资助,故亦称《哈同大藏经》。该藏基本以日本《弘教藏》为底本排印,内容略有变动,收经1916部,8416卷,413册,铅排线装本,分为40函,由于经费不足,工作疏漏,该藏质量极差,舛误颇多,总体价值不大。
  近年来,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内中华大藏经编辑局正编印一部新的佛教大藏经——《中华大藏经》。该藏上编以《赵城金藏》为基础,收入历代大藏之有千字文编号部分,并以八种有代表性的大藏经校勘、影印。下编则搜集历代正藏、续藏之古佚佛典及新编典籍入藏,标点排印。该藏将成为收罗最为宏富、且翔实、可靠之佛教大藏经。目前,上编106册已全部出齐。
  近些年,台湾也在从事佛教大藏经的编印工作。除重新刊行《大正藏》、《高丽藏》外,还有以百衲本形式、影印前代大藏而成的《中华大藏经》,以及《佛教大藏经》,《佛光大藏经》等相继问世。
(编辑:徐秋菊)


 
———— END ————
广告



点击华人会广告图片可下载华人会APP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联系电话:
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