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华国粹  >> 查看详情

中华国粹

佛门礼仪(四):学佛与吃素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8-08-20 08:34:19  点击:12858  属于:中华国粹

 
佛门礼仪(四):学佛与吃素
作者:王学信
 
编者按:
本网络平台特请王学信先生提供他的佛教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佛教文化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先生作为南怀瑾先生的弟子,对此亦颇有研究,因学佛四众所需,特撰写此系列文章。
 

      《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在两界山遭遇一只斑斓猛虎,被猎户刘伯钦所救,在刘家“说话间,不觉得天色将晚。小的们排开桌凳,拿几盘烂熟虎肉,热腾腾的放在上面。伯钦请三藏权用,再另办饭。三藏合掌当胸道:‘善哉!贫僧不瞒太保说,自出娘胎,就做和尚,更不晓得吃荤。’伯钦闻得此说,沉吟了半晌道:‘长老,寒家历代以来,不晓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笋,采些木耳,寻些干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却无甚素处。有两眼锅灶,也都是油腻透了,这等奈何?’

       正当镇山太保刘伯钦为无素斋饭款待唐三藏而犯愁时,刘母“叫媳妇将小锅取下,着火烧了油腻,刷了又刷,洗了又洗,却仍安在灶上。先烧半锅滚水,别用,却又将山地榆叶子,着水煎作茶汤,然后将些黄粱粟米,煮起饭来,又把些干菜煮熟,盛了两碗,拿出来铺在桌上。老母对着三藏道:‘长老请斋。这是老身与儿妇,亲自动手整理的些极洁极净的茶饭。’三藏谢了,方才上坐。”

       此番描述,确乎精彩,读后令人难忘。唐三藏作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茹素不荤,可谓持戒谨严,而刘母善解人意,精心整治些极洁极净的茶饭,其礼敬“佛、法、僧三宝”之心,亦令人顿生钦敬。看来,学佛与吃素,两者之间的确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那么,学佛是否就必得吃素,而不吃素就不能学佛呢?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佛教早期的戒律中,是允许出家僧尼食用三净肉的。《十诵律》说,佛许僧尼食三净肉,即不亲眼见为我所杀、不曾听闻为我所杀、不怀疑是专为我而杀者,此不见、不闻、不疑,即为三净。后来,《涅槃经》于三净肉外又增添六项:自死、鸟残、不为己杀、生干、不期遇、前已杀,即鸟兽自己死亡、猛禽所食残余、不为自己所杀、生干肉、非经约定偶遇而食、已被宰杀者,是为九净肉。

       迄今为止,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仍沿用早期小乘戒律,僧尼可食用上述九净肉。日本佛教界早期曾禁止肉食,近年随社会形势之变化已全面开放肉食。唯有汉传佛教僧人一千五百余年来,始终坚守大乘戒律,严戒荤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大乘佛教在中原汉地的广泛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直到西晋时期,所传入的主要为小乘佛教经典。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于印度次大陆,并向外传播,许多大乘经典在南北朝时期相继被翻译、介绍到中原汉地。与小乘佛教之自我解脱、了断生死、证得阿罗汉果位相比,大乘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虚空无尽、我愿无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普度众生的理念,显然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因而深受遭逢乱世苦难之南北朝僧俗大众的欢迎,迅速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思想,并受到南朝、北朝诸多帝王的大力推崇、弘扬,形成空前的社会思潮。

       鉴于大乘佛教认为杀生食肉有违慈悲心性,有违大乘菩萨行。如《梵网经》中即列有食肉戒,谓食肉将断绝大乘慈悲种子,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唯身罹重病者除外。因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断肉、食素运动随即在中国内地南北同时展开,其影响之深远可谓空前绝后。

       南朝梁武帝萧衍即位第三年便宣布弃道教而皈依佛门,15年后更请钟山草堂寺慧约法师授予菩萨戒,法号冠达。他以大乘菩萨道为依据,亲作《断杀绝宗庙牺牲诏》、《断酒肉文》颁行于世,反复强调及阐明禁断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劝导和命令僧尼断肉食素。当时,梁代计有寺院2846所,出家僧尼82700余人,在家居士及信众更难以数计,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如此倡导,其对佛门的影响是巨大的,南梁食素之风遂在朝野蔚然兴起。

       北齐文宣帝高洋对佛教也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当时“都下大寺,略记四千;现住僧尼,仅将八万”,而北齐全国竟有大小寺庙30000余所,僧尼达200万之众,高洋本人不仅跟从僧稠法师受菩萨戒,而且常和他的皇后一起亲自斋僧供佛。天保二年,文宣帝高洋下诏:“诸鹫鸟伤生之类,宜放于山林。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鹰师曹为报德寺。”高洋受菩萨戒后,更是“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越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显然,文宣帝比梁武帝持戒更严,他不仅自己不食肉,不饮酒,不动五辛等菜蔬,而且在北齐全国范围内禁止杀生食肉,官民人等亦不得食五辛。那么,什么是五辛,五辛为何也在禁食之列?

 
       五辛亦称五荤,指五种有辛臭味的蔬菜,通常指葱、韮、薤、蒜和兴渠,其中三种人们比较熟悉,就是大葱、韮菜和大蒜,其他两种人们不大熟悉,那就是薤和兴渠。薤为草本植物,又名藠头,可食,可入药。兴渠为梵语音译,系一种木本植物,亦称阿魏,可入药,《本草纲目》称:“此物极臭。”《梵网经》以故食五辛为犯菩萨戒,而《楞严经》更详尽解说:“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看来,食用五辛问题还不小,不仅诱发情欲,又能增添嗔怒之心,妨碍清净修行,而其口中存留的臭秽之气又致使仙佛远离。因此,僧俗信众理应拒食五辛之物。

       梁武帝和北齐文宣帝相继倡导和推动的南方、北方素食运动,相互呼应、促进,极大强化了汉传佛教出家素食的理念,并逐渐形成了汉传佛教颇具特色的素食文化。十几个世纪以来,此种素食文化不仅在汉传佛教界代代传承,而且其影响遍及通衢大邑、穷乡僻壤,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普及程度,不少人还参与吃斋食素,精心研制素食菜谱。从宫廷御膳房的素局,到诸多大寺院的全素宴,再到各阶层居士们因地制宜烹制的居士菜,使我中华素食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其“色、香、味、形、器”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从而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值今日,中华素食文化的重要健康价值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现代医学证实,丰富和均衡的素食不仅能满足人体的全面营养需求,而且含有颇多碱性物质的素食可使人体保持弱碱性状态,不断中和体内的酸性有害物质,同时,素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分解人体内过多的胆固醇,为血管清除障碍。因此,素食对预防现代社会常见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类疾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以及延缓人体衰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自修行以来未曾吃过肉食,1959年圆寂,享年119岁;日本清水寺总住持大西良庆法师出家后,始终茹素,不沾荤腥,1983年示寂,世寿107岁;西安草堂寺住持圆照尼师终生食素,坐化时,年已108岁。更难得的是,他们辞世时神态安祥,面容如生,并无痛苦,也未罹患恶疾,可谓善终。这固然是其修行所致,但谁又能说与之常年素食无关呢?

        近年来,有些学佛者误以为学佛就是吃素,吃素就是学佛,这显然不妥,因为两者之间绝非等同关系。当然,吃素有助于学佛,而且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 编辑:徐秋菊)


————————  END  ————————
广告




点击华人会广告图片可下载华人会APP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
联系电话: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