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学园地  >> 查看详情

文学园地

浪漫摩洛哥之旅(十三)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8-11-14 22:46:24  点击:11412  属于:文学园地
浪漫摩洛哥之旅十三)
作者:陈红

 
        菲斯酒店的房间宽敞舒适,洗手间非常干净,但设施比较落伍。最意外的是垃圾桶都不套塑料袋,垃圾直接扔桶里,这在中国哪怕是一个县城的小旅馆都不会这样简陋。
        垃圾桶不套塑料袋感觉挺别扭,不过这种做法倒是环保。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也这样,可现在离了塑料袋就不能活了,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两眼迷茫。
        全球有少数发达国家和环保人士已经认识到塑料袋的危害了,不久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已向塑料制品宣战了。在这儿我意外发现了环保的先锋,希望他们坚持到底,别半途而废。我以后也要克制自己,少用塑料袋。
        在北京看菲斯的天气预报,今天是大雨。可到了这里才感到气候十分干燥,昨晚洗的衣服全干了。原来这里是地中海和撒哈拉气候的分界点,到了菲斯就很少会下雨了。以后行程伴随我们的将是炎热和干旱。
        今天的出发时间是九点钟,饭后我和潘大姐在酒店的后花园拍点花花草草,碰到孟大爷也在。我们先还是在拍花,可一会儿孟大爷就返老还童了。灵活的身条做起了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激起了我的摄影欲望。在他的影响下,潘大姐也活跃起来,他们两个人玩起了压压板。这是我们这代人儿时的游戏,现在童心未泯,一个大爷一个大妈一高一低,来劲儿。我就是担心他们,别把老腰给蹲折了。临来的前几天潘大姐还在床上躺着养腰呢,这照片可不能传到北京,我立马宣布这组隐私照保密。现在潘大姐已经平安回家了,这组照可以解密了。
        我们出发了,在车上薛导给大家介绍了菲斯的历史和菲斯城。我们看到的菲斯是由在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建造的三个城市组成的。旧菲斯、新菲斯、菲斯新城,它们之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先后三次在这里建城?里面有很多故事。
        先说旧菲斯,它的历史非常悠久。阿拉伯人的第一个王朝就从这里起步,公元808年伊德里斯二世扩建了菲斯城。这是一个阿拉伯人生活的城市,到12世纪的马林王朝达到鼎盛,成为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当时可以与它媲美的只有马拉喀什、开罗、大马士革和萨那(也门首都)。在科学、文化和宗教方面,它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
        新菲斯的出现,需要我们痛苦地回忆一段血腥历史。犹太人在公元9世纪来到菲斯定居,他们在这里一直生活的很惬意,但是到了11世纪发生了一次柏柏尔人屠杀犹太人的事件,六千犹太人蒙难。到14世纪又出现了一次反犹太浪潮,大批犹太人被从旧菲斯驱逐出去。当时的苏丹给犹太人另辟了一个生活区阿丽亚城,摩洛哥的第一个梅拉区诞生了。
        菲斯新城是在法国殖民时期于1916年建成的。当时的法国总督看到了旧菲斯和新菲斯的历史价值,为了保护这些古迹,在两城之外找了一个地方建了菲斯新城。并于同年宣布旧菲斯和新菲斯为历史古迹,从此得到了保护。说起来还真要感谢这位法国总督的慧眼,中世纪的文化古城原封不动地保存到现在,历经千年岁月,已经是无价之宝了。
        同菲斯城一样,菲斯的居民也是由几部分人组成的。首先是土生土长的柏柏尔人。菲斯建都城以后,逐步繁荣。第一拨移民是在公元818年,一些反对倭玛雅王朝的人,被驱逐逃到了菲斯。第二批移民是在公元824年,来自突尼斯(当时叫突尼西亚)的一部分反对派,在菲斯河东岸的阿丽亚城建立了定居点。9世纪还有大批犹太人从安德鲁西亚移民过来定居。
        今天的菲斯城人口超过百万,面积是梅克内斯的三倍,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1912年,哈菲德跟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菲斯条约》,出卖了摩洛哥的主权。拥有几百年文化积淀的菲斯,仍然是大学和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这里聚集着一批追求自由,向往独立的爱国志士。虽然当年有七百多人为了理想而牺牲,但这里民主斗争持续高涨。法国人觉得这儿太闹腾,住这儿心里不踏实,还是搬走吧,于是迁都到拉巴特了。从此菲斯走下了政治舞台。
        导游拉卜度提议我们先到旧菲斯对面的山上,现在是顺光,可以拍古城全貌,当然符合我们的心愿,车一直把我们送到观景台。这里的人还真不少,大概都是抢光线的,到了下午逆光,古城就变成灰色的了。
        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占地250公顷的古城,能清楚地看到城门,据说当年这里有17座城门。城墙有7米高,看起来很壮观。绵延20公里长的城墙保护着眼前这个黄色的城市。城市建在两山之间的谷地,宣礼塔如同羊群里的骆驼,高高地耸立着。旧菲斯和新菲斯之间的空地上新建了一些酒店,城墙外面可以看到有马路连接两地。
        旧菲斯城里面是不通汽车的,因为那个年代的交通工具是毛驴,现在依然没变。毛驴多为拉货,很少给游客骑。逛古城除了11路(两条腿)别无选择。
        菲斯完整地保存了中世纪的皇城模样,城内一共有九千条道路交织在一起,没有一条死胡同。薛导开始给我们打预防针了:“任何一个游客到菲斯来,没有当地向导是不可能走出去的。我们今天就靠拉卜度,如果掉队只能给你的手机发个酒店地址,你自己花钱找向导带你回酒店,谁也没有办法救你”。还没有进城就被吓得不轻,不会阿拉伯语,到哪儿找向导啊。我们的活路就一条,紧盯拉卜度的长袍,他到哪儿我们跟到哪儿。 
        从观景台下来,路过一片白色的墓地。薛导告诉我们屠杀犹太人的事件发生后,苏丹就给他们建了墓地。想当年菲斯城一共二十万人口,一下就杀死了六千犹太人,几乎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死于大屠杀,当时是多么大的事件啊!在历史上犹太人被屠杀的事件太多了,可他们就这么坚强地活了下来。

        车带我们到了皇宫广场,也叫阿拉维广场,是目前举行国家庆典的地方。宏伟气派的皇宫大门紧闭着,侧门有卫兵把守。我们只能在门口欣赏伊斯兰文化的精华,金色雕花的大门富丽堂皇,大门边上有一块金色的阿拉伯艺术字匾,我问这些写的是伟大的真主吗?因为很多地方都会有这种宗教口号。拉卜度说:“不是”。他解释这些写的可能是介绍皇宫建造的时间什么的。我一向认为阿拉伯文字富有艺术性、比字母和方块字都浪漫,虽然喜欢,可惜看不懂也不会写。

        从广场出来,我们继续步行,这边就是梅拉区了。这里的建筑与舍夫沙万不同,没有抢眼的蓝白色,楼房临街的阳台和窗户都很敞亮。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与穆斯林完全不同,他们思想开放,讲究生活质量。安德鲁西亚精巧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他们带来的。他们做买卖,增加税收,促进经济的繁荣。到二十世纪,菲斯城的犹太人占了10%。以色列一建国,这些人都撤离北非,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梅拉区过去的繁荣景象不见了,留下的这些楼房也已经破败不堪。现在这里好像个贫民窟,到处脏乱差。
        我们路过一个旧城门,多年没有修缮看着很破。城门里面人头攒动,十分热闹。我们几个人钻进阿拉伯人开的小商品市场,东西好眼熟,是从中国义乌贩来的吧?
        城墙上黑鹳在巨大的巢穴里生活的很安逸,没有人打搅它们,俨然这里已经易主了。为什么现在政府不保护城墙了?再过些年这些遗迹还有吗?
        黄色大巴送我们到了旧城的蓝门外就跟我们拜拜了。准备好了吗?开始逛旧菲斯了。刚才扎的针挺疼,我们都提高了警惕。在城门口导游指着城门的颜色告诉我们,这就是菲斯蓝。哦,到了这里我才知道,蓝色系列里有菲斯蓝。蓝门虽然不大,确十分精致,马蹄形的门洞上有漂亮的阿拉伯图案,图案花纹的蓝颜色很柔和典雅,看着很舒服。
        蓝门前有个小广场,到了晚上十分热闹,有很多咖啡馆,看来喝咖啡是法国人传给他们的。这里流行法语,不会说阿拉伯语没关系,说法语在这里照样畅通无阻。
        到了菲斯才知道,必须记住一对非常有钱的姐妹叫库克丽(也许是姓)对菲斯的伟大贡献。在公元859年姐俩建了当时阿拉伯最大的卡拉维因清真寺和全世界第一所大学,卡拉维因大学,这可是世界上第一个能颁发学位的大学。到了马林王朝,这里已经发展到原来的十倍大。在哪个时代,世界的学术中心就在菲斯,像伊朗、哈利法的中心巴格达、西班牙的哥多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都是世界文化大城,菲斯则排在它们之上。要享受最好的教育,一定到菲斯来。当时,阿拉伯的学术水平高于欧洲,很多欧洲学者都到阿拉伯世界来求学。曾经有一位法国籍的教皇尔多斯特就是卡拉维因大学的毕业生。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将其发展成十进制。尔多斯特在这里学习了阿拉伯数字,把十进制带回了欧洲,回去他就当了教皇。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