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精英专访  >> 查看详情

精英专访

【共生传媒】拓展人生宽度 永葆探索激情 ——专访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张同道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21-05-15 22:58:46  点击:12523  属于:精英专访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作者:胡宪
 

2021年4月,
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张同道接受笔者视频采访


      2021年4月1日,在蒙特利尔举办的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CCIFF)公布了获奖名单,中国纪录片《零零后》(Born in 2000)导演张同道荣获最佳导演奖。在电影节主席宋淼女士的安排下,笔者对这位如日中天的中国纪录片名导进行了视频专访
 
“《零零后》是我最核心的作品”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导演、大学教授,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199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笔者首先请张导发表获奖感言。他沉吟片刻,说道:“我拍片20多年,之前也拿过导演奖。《零零后》这个系列也先后获得过形形色色大小奖项,但获最佳导演奖还是第一次,而这部片子是我所有影片中最重要的一部,因此意义非同一般。对很多导演来讲,一个人一辈子最核心的作品只有一部,其余都是派生的。对我来说,我最核心的作品就是这部《零零后》。”

 

      张导演从2006年开始拍摄《零零后》电视系列片,2017年分五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现在这部时长1小时17分钟的获奖纪录片是张同道累积、沉淀了十多年的心血之作。他深情说到:“拍这部片子,它已经不是你的工作,而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可以丢下你的工作,但你不可能与你的生活和生命分割。这种感觉、这种创作,完全超越了日常工作和功利范畴。说实话,在拍摄过程中,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拿奖,都不在我考虑之列。但是,电影节决定把这个奖项给我,对我是巨大的鼓励,证明我并不孤独,是有人赞同我做这件事的,它将成为我把《零零后》影片接着拍下去的动力。
 
“拍纪录片要拍你熟悉的题材”

      张导演拍《零零后》系列已经走过15个年头,他说会一直拍下去,拍到这些从幼儿园看着长大的孩子们将他们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拍到自己老得走不动了,不得不交给学生来继续……诚如他言,这部片子是他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断难分离。
 

张同道导演和男主人公池亦洋

      对于记者的为什么单选这两个孩子的提问,张导演说,他跟踪拍摄过18个孩子,而电影纪录片的主角只有两个,这是“根据电影本身的要求和个人经历”所做的取舍。

      因为种种原因,后来只有12个孩子参与《零零后》系列的拍摄。其中又只有这两个孩子从未间断地积极配合。现在张导演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成了好朋友。“这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十分贴近拍电影的基本规律。第一,他们性格鲜明,个性少见;第二,他们走上的是一条不同寻常的曲折之路;第三,以前拍了他们很多影像,资源丰富;第四,拍一部片子,通常需要男女主角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他们恰好满足撑起影片基本叙事的条件。”张导演说。

 
     
张同道导演和女主人公王思柔

      影片中的池亦洋和王思柔(男女主角)都是在美国读完中学读大学。因此有人说张导演拍的是富人的生活。“其实不然”,他说:“如今送孩子出国是很多家长的选择。统计显示,光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就有40万之多,其中‘小留学生不下10万。我拍的孩子都是来自中等收入家庭,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有些家长是从农村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的工薪阶层,有些是创业打拼的小老板。他们都是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因此懂得教育能让人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可以倾尽所有。这是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一大中国特色,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拍《零零后》从幼儿园起步

     “这里还涉及一个专业问题”,张导演指出:“拍纪录片要拍你了解的,你关心的,你熟悉的,这样才能真实、感人。”张同道是从他儿子的幼儿园开始拍这部片子的,拍摄对象是跟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作为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他具职业特有的社会视角和敏锐嗅觉;作为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的高校教师,他有内在生成的人文关注和家国情怀;而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更是把对子女的爱揉入进骨髓里,落实在行动上。他一边拍《零零后》纪录影片,一边陪“零零后”儿子成长。正是这三种身份的完美重叠,使张导演能及时抓住中国青少年教育的热点和焦点,能风雨无阻地拍了12年,能让影片从国际影坛脱颖而出,成为又一部兼具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银幕经典。有评论指出:这部影片不仅为困扰中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也为在焦虑中挣扎的中国家长开出了一剂良药。

      张导说:“拍《零零后》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完美的,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唯一的。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适合你孩子成长的。”

从文艺青年到电影导演


张同道教授在讲台

      过去的20多年,张同道的工作重心从文学转到纪录片。很多人好奇,一个成绩斐然的文学博士,一个桃李满园的教授,是什么让他握笔的双手扛起沉甸甸的机器?笔者也提出这个问题。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艺‘老年’,”张导笑道:“读到博士还是在读文学。之前我和电影最亲密的接触就是曾看过电影,从没想过自己的事业会跟电影有什么关联。

      转折发生在读博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他曾经长期在延安从事民间美术工作,发现在陕西有许多民间剪纸的老太太,她们不识字,但她们的剪纸非常有文化。他就把她们的作品挖掘出来,送进了中国美术馆,送进了法国罗浮宫,其中两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剪花娘子库淑兰(网络图)

      “我是专业做现代派文学研究的,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晦涩,如果人家读一遍就懂了,会被认为是件很丢脸的事……这些老太太对我的震动太大了!她们不识字,甚至说不清自己剪的到底是什么。但她们的东西是如此的惊心动魄!不仅有非常深的文化内涵,而且非常的美!其中一个名叫库淑兰的老太太还创造了一整套美学形象。这太吓人了!可以说她是一位如齐白石一样的人物,假如不是我的老师发现了她,她会像其他农村老太太一样一辈子默默无闻,她贴在墙上的剪纸画也会在日晒雨淋中消失殆尽……是我的老师,把她从一个中国农民变成世界艺术家,非常了不起!我当即便萌生了把这个文化奇迹记录下来的强烈愿望,我要让人们知道,在农民中也有伟大的艺术家!”说到这儿,张导演很激动,“但这时我发现手中的笔不够用了,文字只能描述我观察到和想到的东西,若想把她的音容笑貌和她剪纸的创作过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唯有纪录片镜头才能完成。”就这样,张同道参与的第一部纪录片《流年》诞生了!不过那时,他还不是导演,只能请专业人士来拍。然而,正是在拍摄这部片子的过程中,他不可救药地“上了贼船,再也回不了头!从此跟随纪录片浪迹天涯……”

      几年后张导不再满足于请人捉刀,他要亲自上手,“这样才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在文学领域深耕十年后,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转行。经过四年拜师求艺和刻苦自学,他终于成为一名专业纪录片导演,并在行内攻城掠地,捷报频传。

 

张同道导演在领奖台上

      资料显示:张同道2000年执导个人首部纪录片《居委会》,入选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2003年执导纪录片《白马四姐妹》,入选第18届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2009年执导纪录片《小人国》,获第10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2012年执导纪录片《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获第11届波士顿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特别荣誉奖、第9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儿童与家庭短片奖;2014年执导人文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获第一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17年执导的电视系列纪录片《零零后》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2019年执导的《零零后》电影版进入中国院线放映,国际版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国际纪录片协会前主席、知名导演哈里森·英格评价道:“《零零后》让人真切体会到片中人物的感受,抓住了人性共通的东西。”
 

张同道导演镜头下,从5岁到15岁的池亦洋

      笔者真心推荐这部《零零后》,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个性鲜明,成长曲折,故事性强,引人入胜。池亦洋在幼儿园时调皮捣蛋,带头打架,是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的“问题孩子”,后来成长为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代表中国队出征的橄榄球少年;王思柔从一个在自己的童话世界中哭泣、娇滴滴、不合群的“小公主”,转变成在异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立志学成回国献身教育事业的正能量少女,在他们身上生动鲜活地折射出有关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侧面和不容忽视的成长拐点。
 

中国橄榄球队15岁球员池亦洋(中)在赛场高唱国歌

      《零零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场面,15岁的池亦洋人高马大,作为中国橄榄球队员在赛场上昂头挺胸高唱国歌。镜头一转,转到了10年前,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王”领着他的“小兵”,行着呆萌的举手礼,扯着嗓门吼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满脸庄严。

      这一处理手法十分感人,也赚到了笔者的眼泪。张导演却谦虚地说自己并非刻意煽情,只是按照电影的内在结构和情感流动做的一种衔接。从有些剪辑点我们可以看到,池亦洋一个球扔过去,就回到了童年。通过球,张导演把池亦洋十年的生活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衔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我拍池亦洋5岁的时候,绝对想不到他十年后会代表国家队去打比赛。但生活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真正的编剧根本不是我们。”

 
      是的,纪录片本无编剧。但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纪录片导演自能做出良心的判断和剪辑。
 
“拓展人生的宽度”


      张同道导演一直认为自己非常幸运,“得益于很多机构的支持,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支持,我从业20多年来,没拍过‘任务片’,没拍过商业片,都是自主选题,只拍那些触动我心灵的,跟我的价值观相同的片子。

      “在当下这个商业社会,大家都把赚钱当做目的。也有人问我,你好好教书,轻轻松松当个教授不好吗?干嘛要干这既费力,又不赚钱,风吹日晒,颠沛流离,还经常面临危险的事?我的回答是:这件事虽然不赚钱,但它滋润我的生命。”

 

张同道(中)在作家阿来(左)的故乡四川马尔康拍摄《文学的故乡》

      张导演认为:“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做了你想做的事情。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你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你知道它必将到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拓宽人生的广度。”他说:拍纪录片就是我拓宽人生广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的人一辈子做一件事就觉得挺好了,但对于我这样‘贪婪’的人,总觉得活一世太亏了,没活够。我希望透过纪录片,一次又一次地活出不同的人生。我拍儿童,就是又一次重返童年;我拍少数民族,就是做了一回少数民族;我拍一个法国人,就体会了一次民国时代法国人生活在北京的感受;去年拍摄莫言等六位知名作家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我就有幸回到了久违的文学天堂……随心所愿地拍各种各样的题材,给你的人生带来的新体验和丰富性,和由此产生的冲动与满足令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知老之将至,永远充满探索的欲望。

 

张同道导演工作在拍片现场

      张导演说过,拍《零零后》,摄制组就是一棵“会走的树”,他们尽量让孩子们无视摄像机的存在,以求真实。但事实上,张导是以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姿态,以心灵为镜头,去感知和捕捉拍摄对象的精神世界。因此,他才有可能,且有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活着自己。

      采访结束前张同道导演说:“40岁以前我很希望自己的片子能拿奖,也确实很幸运,第一部片子就入选了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后来还当了好几个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但40岁以后,这些全都淡了。因为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有人喝彩,固然高兴;无人喝彩,我也会一直走下去。”张导语气恬淡,洒脱自在,却充满张力。

 
2021年4月,张同道导演接受胡宪(右)视频专访

      再次祝贺张同道荣获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愿永远为你喝彩!(完)

      张同道导演在第五届中加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暨中加导演及行业跨洋对话上的精彩讲话,请见以下链接:
https://v.qq.com/x/page/p3243feve4j.html

(图片由中加国际电影节提供)

 
————广告———— 
 

 

点击图片看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公众号
欢迎惠顾广告!
联系电话: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