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疗卫生  >> 查看详情

医疗卫生

诺奖获得者携手中国医学专家聚焦可穿戴技术临床应用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7-10-18 00:58:13  点击:11615  属于:医疗卫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携手中国医学专家共同聚焦可穿戴技术临床应用

  中新网上海10月14日电(记者 陈静)物理学与医学牵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记者14日获悉,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eorge Smoot教授未来将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共同聚焦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携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台。

  14日,诺奖工作室筹建仪式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举行。 Smoot教授和徐亚伟团队希望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的自动预警项目在急性心肌梗死领域的应用,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Smoot教授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长期致力于可穿戴监测设备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近10年的时间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一直致力于探索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方案。该院率先研发出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移动PACS系统,医生可在移动设备上随时调阅患者正在进行的或既往的血管造影动态图像,从而指导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通过使用该系统,该院心肌梗死救治的死亡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徐亚伟表示,当下,缩短急性心梗的救治时间,成为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关键问题。 据悉,在近20年内,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不断发展,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开通血管所需的平均时间仍高达4小时。近10年来,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呼救的时间耽搁从未缩短,一直长达2小时。这成为缩短急性心梗救治时间的掣肘。

Smoot教授表示,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类寿命可能再增加10年。 芊烨 摄
Smoot教授表示,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类寿命可能再增加10年。 芊烨 摄

  徐亚伟指出,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患者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胸痛症状的严重性,尤其是心肌梗死高发人群――老人、糖尿病病人的胸痛往往并不明显。他认为,进入信息时代,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缩短患者呼救时间成为可能。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优化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体系,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致力建立“基于数字化设备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近期,徐亚伟团队相关项目获得“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 医院方面透露,徐亚伟团队希望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预警可穿戴设备,从而在急性心梗发生早期给予患者及时预警,缩短患者呼救时间。

  与此同时,近年来,Smoot教授逐渐接触到了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并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徐亚伟在国家级物联网大会的发言,Smoot教授知晓了其想法,并迫切希望双方可在该领域合作。

  14日,在Smoot教授所作《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前景》的主题演讲中,他表示,可穿戴设备未来将会在人类健康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甚至可以通过植入体内的可穿戴设备,实现人体健康长期管理。他认为,通过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的普及,人类寿命可能再增加10年。此次基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动预警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Smoot教授表示,如果将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了解,真正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