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走中国  >> 查看详情

行走中国

湖南省英才辈出 长沙县凭吊三杰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8-04-13 13:45:07  点击:14060  属于:行走中国

  3月26日至31日,笔者跟随“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采访团走进湖南长沙县,穿行于名人故居,看着它们饱经风霜的面貌,想着哪些曾经在此居住的英烈,感受着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和理想,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贞和追求。

  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长沙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自古人文荟萃,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这里哺育了黄兴、李维汉、杨开慧、柳直荀、许光达、缪伯英、廖沫沙、田汉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的故居成为今天人们缅怀伟人的地方。


杨开慧故居:墙缝中的爱情绝唱

  杨开慧故居坐落在长沙东北约60公里一个叫“板仓”的地方,是一栋土红墙壁的普通农房,四周松柏、香樟、翠竹环绕。

  在这里,杨开慧度过了童年、少年时期,直到1913年随父母迁居长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到江西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三个儿子又回到老家居住。

  1930年10月也是在这里被捕,同年11月14日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

  杨开慧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从不显山露水的巾帼英烈,是倍受人们崇敬的伟大女性。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女性的许多优点,她是中国无数个贤妻良母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女性的骄傲。

  她在板仓出生,又从这里走向了刑场,自然而然也成为板仓人尤其是板仓妇女的骄傲。

  虽然她已牺牲了半个多世纪,但这里的乡亲们仍然以她为骄傲,仍然传诵她的故事,并将板仓所在的清泰乡改成了开慧乡,让后代永远记住杨开慧这个伟大的名字。

  1982年,维修杨开慧故居的工人从故居的墙缝中发现杨开慧当年珍藏的诗文,她与毛泽东的深情跃然纸上。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是会成功的。”

  “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义,我觉得我是为母亲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敌人提着去杀,我一定要跟着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杨开慧故居和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生平业绩陈列馆、杨公庙组成了现在的杨开慧纪念馆。

  自1966年建馆至今,杨开慧纪念馆累计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免费开放以来,年接待人数已突破120万人次,有120多家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机关单位在馆设立德育教育基地。

  “我失骄杨君失柳……”这是我们从年少背诵到如今,始终无法忘怀的诗句。而今天所了解的关于杨开慧烈士的爱情故事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毛泽东主席这一不朽诗篇的理解,以及对杨开慧烈士的无尚崇敬,心情格外激动。

 
田汉故居:嘹亮歌声依然回响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奋,鼓舞人心,催人前进。这首歌已深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之中,而每当长沙县人唱起或者听到它时,还会拥有更深一层的感情,因为其词作者田汉就是长沙县人。

  3月29日“海外华文媒体田汉故里行”采访团来到距离长沙市区不到四十公里,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的田汉先生故居。

  它是一栋典型的湖南乡村民居,最初建于1820年。历经岁月沧桑,砖木结构的田家大屋早已坍塌,现在的故居是在原地址上按以前的房屋结构重建的,基本还原了当年的历史风貌。

  庭院幽深,树影斑驳。走进古色古香的田汉故居生平事迹陈列展室,田汉的青年时代、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为民主自由而奋斗等事件一一呈现,令观众感受到田汉对艺术的执著以及为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屈的精神。

  田汉虽然出生于贫农家庭,但幼时就得到了勤俭善良的母亲的慈爱照料。他在舅舅的资助下读完小学,又于1912年秋进入湖南第一师范就读。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慧眼识珠,对他精心教诲,还在生活上照顾他。

  尽管故居是重建翻新,但铺在天井、走廊地上的青砖,仍旧呈现着昨日岁月的履痕,窗棂、门楣、白墙黑瓦,依然氤氲着浓郁的乡土韵味。

  在陈列室的每件物品、每张照片和一册册已书页泛黄的田汉剧作前伫立默读,仿佛能看到田汉青春勃发的身影。

  作为中国伟大的戏剧艺术家和电影艺术家,田汉一生创作了100余部话剧、歌剧、电影和戏曲剧本。

  其中,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田汉,也成为众人心中的“国歌之父”。

  走出田汉故居,“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歌声一直就在我的心中回响,久久不息……
 
徐特立故居:“没有字的教科书”

  从长沙驱车50公里,3月31日我们还参观了徐特立故居,穿过乡道上绵延的矮松,便来到位于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塘组。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口中“永远的先生”徐特立的故居就坐落于此。他曾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

  徐特立故居为砖木四合院结构的普通民居。从大门进入,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满眼的绿色。在故居的中轴线上,依次是教室、教员住房、偏堂、陈列室、正堂屋、睡房、更衣室等。在徐特立故居陈列室里,除其个人生平事迹介绍和生活用品外,还有王定烈将军等人为徐特立写下的诗句。
  走近院子,徐特立当年栽下的绿树早已成荫。院子里不仅有徐特立20岁时栽下的桂花树,还有他43岁时从法国留学带回的法国松。站在树下,心中满是安宁和平和,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淀与沧桑。

  1916年,徐特立将自家的房子拿出来改建成校舍,开设五美高级小学,吸纳当地贫困子弟入学。房舍除上屋东侧及东厢房计九间留用外,其余都归学校管理。

  当年五美高小的教室如今依然保留,黑板和条桌凳子仍按原来的方式摆放着。在教室的一角,仿佛还能体会毛泽东、蔡和森、田汉、许光达、李维汉等革命家年轻时的课堂生活,听到琅琅读书声。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

  徐特立当年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可他从不坐轿子,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
  虽然对自己很节省,但徐特立对学生可谓是倾其所有。学生们曾亲昵地称他为“徐家外婆”,因为他对学生像外婆对外孙那样慈爱。国歌词作者田汉入学时买不起蚊帐,他就买了一顶相送。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了,他仍常说:“生活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他平时用的衣被鞋帽都是延安时期的,只要还能缝缝补补,就坚持不换新的。

  徐特立故居纪念馆中还陈列着他对孙女徐禹强的教导。“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小时候曾听过“徐特立爷爷”的故事,但长大后渐渐淡忘成一个名字。这几日的参访活动,让我们重温了先辈事迹,加深了印象,对今后做好宣传湖南工作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