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走中国  >> 查看详情

行走中国

牵挂汶川整十年,喜见旧貌换新颜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18-05-28 11:42:52  点击:13163  属于:行走中国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记者胡宪
 
2018年5月,记者与来自11个国家的媒体同行参加了“2018海外华文媒体感知中国四川行”活动,23日来到牵挂了十年的汶川。
十年前那场震惊环宇的特大地震就发生在汶川,而地震震中就是我们今天采访的映秀镇。
2008年6月12日,我受多伦多华裔媒体协会委派,曾作为加拿大中国地震采访队唯一中文记者到过这片被摧残的土地。当时,虽有写不完的灾区政府和民众自救自强的感人故事,虽有道不尽的子弟兵和志愿者英勇抗灾的动人事迹,但一路上的山河破碎、房倒屋塌、乱石当道、灾情遍野仍给我留下抹不去的哀伤印记……
十年来,尽管灾后重建如凤凰涅槃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可还是想亲眼看看。
于是,我来了。



(以上图片摄于2008年6月)
 
永远的“汶川时刻”

从成都到汶川,昔日山崩地裂的疮痍已变成赏心悦目的绿水青山,当年磕磕绊绊的山路已变成高速与隧道相连,那时车行半日也没能抵达的目的地,今天仅用了不到两个钟点。
原来的汶川县漩口中学,现在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承受着难以承受之痛,以顽强牺牲的精神,以千疮百孔的骨骼,铸成一座永久的陵园。

 
迈进学校大门,人称“汶川时刻”的大理石表盘首先抢入眼帘,表盘上的裂痕将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永远定格,也瞬间把世人的记忆时针拨回到令人心碎的十年前……
记者们站成一排,沉痛默哀,手执黄菊,敬献祭台,向遇难的同胞、向牺牲的英烈,含泪表达深深的哀思与怀念。

“学生们在老师的呼喊中跑出教室,可殿后的老师却被倾斜的桌椅压在角落动惮不得,同学们见状又跑了回来,七手八脚把老师拉出,最后师生们一起逃出生天……”

“老师用身躯死死撑住门框,学生们一个个从他的臂下逃了出去,而他自己却和最后一名学生被塌陷的教学楼永远埋在了废墟……”

多少惊天动地的悲壮故事在这“汶川时刻”成为永恒。

每一年的每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从四面八方前来悼念,在与断壁残垣的对视中感知生命的脆弱和灵魂的不朽,从讲解员的讲述中体悟人性的伟大与精神的升华。

 
 
 
海外游子的挂牵

听说我将重返汶川,多伦多华裔媒体协会刘穗安会长嘱咐我多拍照片,将灾区的变化带回加拿大,告慰十年前无私献出大爱,如今依然牵挂的海外侨胞。刘会长还将一部记录了当年多伦多华社赈灾活动的文集《来自白求恩故乡的爱——加拿大“5.12”赈灾纪实》寄到我居住的蒙特利尔,托我带回中国,转交给有关部门,表达海外游子与祖籍国心心相连的不了之情。当年,他们资助了加拿大中国地震采访队,我们的大多数报道也被编集在书里。

 
当我把这部厚重的书籍交给四川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沈超先生时,种种思绪一并涌来,心潮激荡,止不住泪洒当场,只哽咽说了句“我受多伦多华裔媒体协会会长、来自香港的刘穗安先生,以及多伦多赈灾委员会委员、本书主编、来自四川的杨小齐女士的委托,将这部纪念册送给灾区”便再也说不下去……

沈超副主任了解地握住我手,代表四川省政府和灾区人民对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捐助和牵挂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团友、美国纽约中国广播网节目总监崔涛女士也将十年前报道纽约州无偿资助150名灾区大学生赴美继续学业的录音资料赠送给沈超主任,表达了中美世代友好的美好心愿。
美国纽约中国广播网节目总监崔涛女士(左)向沈超主任赠送资料
 
滴水难报涌泉恩

地震后百孔千疮的映秀镇如今完全变了模样,这里风景如画,繁荣似锦,居民住进了抗强震设计的洋房,琳琅商铺遍布街道两旁,家家飘扬着五星红旗,处处荡漾着欢声笑语。显然,在中国政府的指导以及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最大力度的援助下,灾区的百姓已勇敢地走出了悲伤,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若不是抬头可见“感恩”、“重生”之类的标语和店名,人们很难把这个美丽的小镇和十年前那场可怕的灾难形成联想。

据悉,去年映秀镇接待游客256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年前的3008元增长为15008元。2017年11月,映秀镇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映秀东村是灾后重建,振兴经济的成功典范,媒体团参观后来到村头的农家饭庄用餐。记者抓紧时间就网上关于“5.12”被县政府定为“感恩日”之说采访了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龙跃。
龙跃先生(右)在映秀东村接受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记者胡宪(左)采访
 
龙跃先生是羌族干部,坦率认真,不打官腔。他说:我们官方从来没有宣布过哪一天是“感恩日”。汶川是大爱汇集之地,活着的汶川人非常感恩,日日感恩,代代感恩。我们这儿有一种说法叫“涌泉之恩只能滴水相报”,意思是说映秀很小,却承载了天大的恩情。我们只能“从身边小事做起”来一点一滴地报恩,比如农民自觉不打农药……比如“5.12”这天,山里的陈大爷拉来一车樱桃,在路口免费让行人自取,只为报恩。这一车的樱桃对农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啊!龙部长说到这里,拿出手机翻出现场照片给我看。

龙部长接着说: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灾难的阴霾中,我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对逝去的人怀着尊重,对来自全球的爱怀着感恩,这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性。如果真的要定个什么日子,是要经过严格程序,最后由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才能定下来的。至于网上登的,经查是一居民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今天也是感恩日”的意思,被媒体误报了。如若把老百姓口中的“感恩日”同西方的“thanks giving”(感恩节)等同起来,那就纯属是别有用心的炒作了。

龙跃部长的话使记者之问得到了权威解释,也找到了传闻的源头。
 
对口援建彰显制度优势

下午,媒体团来到汶川县水磨镇参观,这是一个灾后重建、产业振兴、脱贫攻坚,并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典型。

据介绍,地震前的水磨镇是阿坝州高载能工业园区,有水泥厂、铁合金厂、硅铁厂等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60多家。总人口1万7千余人,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3千多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是一个集羌、藏、回、汉等民族聚居的农业大镇和工业大镇。

“5.12”特大地震造成全镇311人遇难、3千多人受伤,房屋100%损坏,四分之三的房屋倒塌;山体严重滑坡,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重要基础设施完全瘫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亿。

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省佛山市对水磨镇进行对口援建。不仅重建了农舍和城镇居民房屋,还高标准完成了公共设施建设。

在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承接的水磨镇的设计规划中,把援建与城镇化建设、生态改善、民族文化弘扬等紧密结合,并融入了南粤文化元素,创造了人类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短短的两年,水磨镇“腾笼换鸟”,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面对就业和脱贫难题,组织百姓去外地旅游古镇参观学习,实现了“家家有店铺,户户有产业”的理想生活模式。

 

 
2017年,水磨镇经济总收入2.8249亿元,是震前的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5419元。截止2017年底,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1%,通过了四川省级的“脱贫”验收标准,目前正在接受国家级别的审核。
 


 
在水磨镇漫步徜徉,之前的哀伤一扫而光,禅寿老街诚实淳朴的民风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清瘦老者在卖新鲜竹笋,想到北京的母亲爱吃我便上前询问能否放上两天再吃,老人说,不行噢!新鲜竹笋只有现在买回去就做才好吃哟!想到别处的小贩多半儿会说“没问题”,我心生感动。

我要告诉我的读者,放心吧!灾区的人民已经站起来了,他们将和全中国人民一道,走向更富更强!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