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全站LOGO右侧VIP广告[2017-01-27 00:33:01]
网站首页 时事新闻 高新科技 金融财商 法苑说法 共生学堂 漫游天下 行走中国 专家论坛 精英专访 中华国粹 医疗卫生 文学园地 Photo 视频 News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时事新闻  >> 查看详情

时事新闻

【共生传媒】活在当下,永远出发——张芷美暮色展精华

来源: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  日期:2021-11-16 09:13:37  点击:12852  属于:时事新闻
【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胡宪
 

2021年11月9日,张芷美在寓所接受采访        摄影:胡宪

       自从六年前搬进老年公寓,86岁的张芷美似乎比以前更忙了,笔者每次打电话过去,她不是在埋头写书,就是正要出门试镜……作为魁北克知名作家,她用英文和法文先后出版两本书了,眼下正忙于用母语书写第三部;作为在当地影视戏剧界担任过重要角色的华裔演员,她经常接到面试邀请或拍摄通告。和张芷美老师交往十多年了,对她的各种“忙”早已司空见惯,但几天前的那个电话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玩出花样,活出自我” 

      “你猜怎么着?哈哈哈……”电话传来张老师爽朗的笑声,亦庄亦谐,我立刻做好刷新认知的准备。“我接了一项大胆的摄影任务!”见不着面都能看到她得意的表情。
 
 摄影:刘荣黔

      张老师气质出众,才貌超群,前些年就曾做过老年模特,走“猫步”已不算什么新闻。但这次不一样,这次不是当模特也不是做广告,而是为一位摄影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配置图片,拍摄女士内衣。

       穿着“比基尼”式的内衣在陌生的摄影师面前来回变换姿势,自是非同小可!一个出生在半封建中国的大家闺秀,一个耄耋之岁的丰腴女人,迈出这一步,是不是需要不一般的脑回路?

      “当经纪人说有专业摄影师点名找我时,我很高兴。但一说是拍内衣,我还真犹豫了,跟经纪人说要再想一想。”张老师征求女儿意见,“小女儿非常支持,说这不是色情,而是艺术;可也有朋友说我胆儿太大了,老了老了还做这份‘秀’干嘛……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倒不是有没有勇气,而是人老了,肚腩也出来了,镜头前会不会不自在?”

      最后张老师还是答应了,因为她认同摄影师的创作理念。“摄影师的意图是重新给‘美’下定义:美,不限于种族、肤色、年龄、容貌和体型;美,存在于所有的个体中,每一个人都是上天的杰作。我想,摄影师点名找我,说明看过我的照片,了解我的特点。人家搞专业的都看好我,我为什么要退缩呢?就当是去‘玩’儿吧!”

      在摄影棚,导演叮嘱她“不化妆,不刻意,只管做自己”,摄影师对张老师披了件对开长衫的创意十分满意。

       那组照片,我最喜欢的一张是,张老师仰头大笑,肢体语言张扬着满心欢喜;一袭飘逸的白色长衫,衬托出黑色内衣高贵的质感;双手间一头银光闪闪的秀发,彰显老人家返璞归真的自在年华!

      一位画家从照片获得灵感,还为张老师画了幅肖像漫画。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挺好玩儿的!”张老师笑着说。她抱着去“玩儿”的心态,带回“好玩儿”的结果。笔者认为张芷美这种“玩出花样,活出自我”的生命态度有利身心健康,值得老年人效仿。

 
“我的事情我做主”

      “搬来老年公寓是我做的最正确的决定!”这是拜访那天,张老师跟我说的第一句话。

       2016年,81岁的张芷美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卖掉了独立房,搬进老年公寓。促使她破釜沉舟做出决定的原因是一位朋友的突然离世。“他因为病情急转直下,被孩子们安排进了老年公寓,他这一走,所有后事都落在孩子们身上。可孩子们都忙,谁也没时间仔细处理这么一大滩事儿,财务、房子、车子、设备、家具、收藏,都只能草率处理,好好的大房子大院,人家一口价就买了去……我可不想这样!”

      张老师说:“我的事我来做,别人不了解,徒增负担。尤其是我的收藏品,一定要在自己头脑清楚,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时候自己动手来弄。”一连三个“自己”,凸显出张老师果决自立的性格。

       主意一定,立马行动,三层楼的家私物件,张老师一一分类,送的送,捐的捐,卖的卖,要带走的100多个纸箱,都是她一个人用报纸包好,分别装箱的。搬进新家,没有一件损毁。

      “房子也是我自己卖的,没找经纪人。买主是朋友介绍的,我说了一个价,他还了一个价,房子就过户了。”这就是张老师的做事风格——“不找烦恼不啰嗦!”

 
“让自己舒服”


      接下来的问题是“往哪儿搬呢?”

      蒙特利尔养老事业发达,老年公寓比比皆是,张老师大致选了三处。

      第一处临近公园,一进门感觉大厅不宽,设备陈旧。“太老了!”没参观就走了。

      第二处大厅还行,但住户个个面无表情。“气氛不对!”又pass掉。

      第三处看着很新,内部设施也不错,但唯一符合张老师两卧一厅要求的待租单元是住户刚去世腾出来的。“风水不好!”说到底,还是有老观念的中国人。

      张芷美现在的公寓是她“柳暗花明”,无意中在广告上撞见的。“碰巧那天朋友有空,说开车带我去看看,结果我第一眼就看上了,亮堂,像大宾馆,气场对头!”其实当时楼宇尚未完工,张老师选的这套单元凉台都没建好,但“全新的,空间够,近电梯,七层楼(当地人以七为幸运数字,管这叫 lucky seven),方便又安静”这几个因素叠加,她当即拍板敲定!

      走进张老师寓所,一看就是她的风格。雅致美观,窗明几净,应有尽有,紧凑实用。一间卧室改做书房,所有摆设都因循以往。她说:“我不想让自己感到‘突变’,‘突变’会给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让自己舒服。”

      从三层楼缩减至三间房,张老师早些年就开始为“将来”做“减法”了,笔者报道过她先后向两个魁北克博物馆捐赠了近千件藏品的义举。“我现在还在一点儿点儿地减,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也开始送人了……”张芷美特别看重行使自主权和选择权,她认为如果没有这两个权,那么人生就是悲哀的。

 
 “活着还不够,我要生活”

      张老师的老年公寓位于蒙特利尔东部法裔区,管理系统先进,餐厅、活动室、图书馆、理发店、护士站、牙医和药房……服务设施齐备,还经常有流动商家上门营业。为保障住客安全,每个房间里都装有紧急报警拉绳。张老师的单元约80平米,月租金2000多元(包一顿饭),每年涨幅不大,为鼓励私人公司兴办老年公寓和养老院,政府每月还给公司和租客发财政补贴。
 

     选择这里,除了物质条件不错,张老师还有精神方面的考虑。她幼年在北京的英文教会学校上学,之后不是当翻译就是教英语,所以她的大女儿建议她搬到讲英语的老年公寓,以图方便。“但我想的恰恰相反”,张老师说:“我想利用这里的环境逼自己学法语。因为人不能光活着,还要生活!”

 
张芷美在签名售书会上  摄影:凤力

      在两座塔楼500多房客中,只张芷美一名亚裔。刚开始人们很好奇,也许不知道她讲不讲法语,见面也不打招呼。张老师说:“这时就要看自己的心态了,如果你想交朋友,就必须主动。我呢,先是观察,感觉眼缘不错的就上前说‘bonjour’(你好),我的原则是既不把自己当外人,又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不打听,不八卦,我行我素。”很快,张老师打开了陌生局面,还交了不少朋友。采访当天,我们乘电梯去楼下餐厅用饭,一路上,每个人都和张老师微笑问好,看得出,她在这里是很受欢迎的人物。

疫情期间“放风”,张芷美和朋友保持距离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做了三件大事”

      搬家,意味着离市区远了,活动空间小了,办party的院子没了,朋友来往也不方便了。对情感寄托有强烈需求的张老师也曾为“怎么打发时间”而困惑。可连她自己也没想到,五年过去,她非但没有时间去打发时间,还忙得不可开交,总为时间不够而发愁。

       大概总结一下,张老师在这五年中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学法语。虽然一退休就开始学,但真正突飞猛进还靠这百分之百的法语环境。为了适应新生活,张老师每天都要学上几小时法语,同时用法语写书。“因为下功夫了,所以提高很快,想法也越来越多,越写越顺手。”搬来三年后的2019年11月,张芷美第一部法文书《Les traces d’un papillon》(蝶变)在蒙特利尔出版发行。第一章的题目就是“我的选择”,写她为什么选择余生要在这里度过。

 
 
封面题字:陆蔚青

      第二件,演话剧。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张芷美参演法语话剧《L’Amour est un dumpling》(爱情是饺子),好评如潮,三年上演五十多场,大获成功!头两次是在一个小剧场演出,2021年转到市中心艺术广场的Jean-Duceppe 大剧场,虽然在疫情阶段,必须戴口罩拉开距离,依然场场爆满。
 
2021年4月1日至25日,《爱情是饺子》在艺术广场大剧院第三度公演 摄影:胡宪

      第三件,写中文书。张老师感到,作为华裔作家,如果不能用母语出一本书将是极大憾事。于是她在出版了法语书后,便开始用中文著书。现在,十几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基本成型,出版社也已经联系好,只剩个别章节还需要适当补充。

       去年疫情爆发,公寓封楼,送饭到家,足不出户,有些老人甚至得了抑郁症。而张老师却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埋头著书,同时坚持用法语写日记,记录下这段特殊的日子,并写进了即将出版的新书。

      解封后的张老师,更加健康、活跃,每周至少要跳两场舞,“我还专门买了双舞蹈鞋,无非是把原来高跟儿的变成现在平底儿的罢了!”秋阳斜照,舒坦地坐在沙发里的张芷美老师,又止不住“咯咯咯”地笑起来了……

 
 摄影:胡宪

      我想引用张芷美老师在《蝶变》序言中的一段话为本文结尾: “我已经80多岁了,与其说80,不如说我过了4次20春。我活在每一个当下,不管是长是短,是起点还是终点,我选择出发……”

编辑:胡海
 
——广告——





 

 

点击图片见详情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网站



欢迎关注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微信平台

欢迎惠顾广告!
联系电话:胡宪  514-246-3958,胡海  010-1590106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