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华夫妇(2020年9月8日 胡宪摄影)
上周,李光华和夫人要去医院验血,可车子怎么也发动不起来,他意识到自新冠疫情爆发,已经好几个月没动车了,肯定是没电了。
怎么办?时间已到,叫出租车或叫儿子过来都来不及了,而一旦误了这好不容易在网上办好的预约,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约上下回……
这时他想到了邻居。
“我按响邻居家门铃……他二话不说,立刻开车将我们送去医院,接我们回来后又找来有充电设备的另一位邻居,两个人用了五个小时才给我的车充好电。”
李光华夫妇住在蒙特利尔西郊,邻居都是西人。2020年9月8日,86岁的李光华给记者讲几天前的这件事,回忆邻里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的30多年,感恩且感动,他形容“每一次散步都好像是走在朋友们的环绕中。”
因此,说到当下加中关系出现的困境以及许多华人感到被当地人排斥,李光华教授相信“一定是有人故意破坏”。
十年奉献“中国馆”
李光华1934年在中国广东梅县出生,1938年随父母移居马来西亚,1961年获新加坡南洋大学文学学士(BA)学位,1969年移民加拿大,1975年获麦吉尔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退休前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约翰亚伯学院(John Abbott College)人文、哲学与宗教系教授,康考迪亚大学和魁北克大学联合主办的“加拿大亚太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主席,蒙特利尔加中协会主席。
在李教授家中显眼位置摆放着几个看上去普通的杯子,但走近细看,便可知晓它们在李光华的心中有多么的宝贵!
这一排印着加中建交重大年份的杯子,是他在蒙特利尔加中协会服务期间获赠的纪念品,记录着他几十年为促进加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像里程碑,标注着他人生旅途中那段最辉煌、也最难忘的岁月。
1967年4月28日至10月27日,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Expo 1967)作为加拿大建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在蒙特利尔市举行,主题是“人与世界”(Man and His World),共62个国家参加。当时全加拿大人口不过2,100万,而世博会183天展期竟吸引了5,031万人参观,盛况空前,创历史之最。世博会闭幕后,多国希望继续利用自己的场馆。于是每年的6月至9月,都有几十个国家重返旧地推介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风情,虽然主题仍是“人与世界”,但世博会改为博览会,各国展示的内容也年年更新。直到1982年,随着参观人数减少、一些国家馆改建、众多建筑年久失修,政府决定关闭包括“中国馆(China Pavilion)”在内的所有展馆,博览会宣告结束。
加中建交前,“中国馆”由台湾方面主办,1970年加中建交后自然归中国接管。1972年,中国首次派团主办,全球瞩目,观者如潮,显现出西方世界对这个陌生的东方大国是多么的好奇和渴望了解。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1973年中方表示不再主办“中国馆”。
为了让备受欢迎的“中国馆”继续办下去,也为了满足当地旅游市场的需要,加拿大三级政府一致希望能有正规团体来承担办展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加中协会”应运而生。
应运而生的加中协会
加中协会是1973年5月成立的,创会会长是著名学者、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林达光。李光华作为林达光教授的研究生和助手,自然成了最初一批会员。后来因为林达光教授工作太忙,会长一职由德高望重的罗伯森医生(Dr. Robert J. Robson)担任,几年后李光华接任会长。
对于笔者关于协会名称的疑问,李教授解释说:加中协会是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注册的,全称:La Societe Canada - Chine (法文)/ Canada - China Society(英文)。有时候加个“蒙特利尔”前缀,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类似组织;有时候也被称为“加中友协”,叫法不同,说的是同一个协会。
加中协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促进加中两国人民友谊为宗旨,首要任务就是办好“中国馆”。在加拿大三级政府和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及许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下,在所有热心人士和志愿者的艰苦努力下,加中协会从1973年到1982年,连续十年主办“中国馆”,年年成功,年年都是蒙特利尔博览会首屈一指规模最大,也最受欢迎的展馆。
“我们每年都配合“人与世界”这个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去中国各地求贤访能,以特取材。在中国馆,有陈列的文物、工艺品、书刊、绘画、图片,有文艺演出和电影院,有中外嘉宾的讲座,有技艺高超的中国民间艺人的现场表演……中国的绘画、书法、针灸、剪纸、微雕等独特的中国文化艺术,受到各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我们的观众最多时可达三四十万。这对当时尚未实行对外开放的中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扇窗口让无数的北美人民认识了中国。”李光华先生自豪地说。
可亲可敬的会员
加中协会曾经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对华友好组织,在魁北克省有9个分会,1000多名会员,90%以上为非华裔人士。他们来自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用业余时间来支持协会活动。“那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团队,成员包括中国人民长期的老朋友,文化教育界关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医生、律师,新闻界和政界知名人物,爱国华人华侨,特别是还有一大群有理想和充满活力的当地青年和学生。正是他们忘我、无私、高效的奉献,才使得我们这个协会,在没有资金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办得有声有色,有深度有广度,并在圆满完成了‘中国馆’的任务后,依然活跃在社会大舞台,成为维护和促进加中友好关系的一支生力军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李光华说。
图说:加中协会在“人与世界”博览会中心剧场组织盛大文艺表演
最让李光华珍惜和怀念的,是“这些会员可贵的思想品质和感人的行动表现”,他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一,他们竭力为中国人民争取朋友。“在加拿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忙于各自生活,对中国漠不关心;也有一部分人受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怀有很深偏见。在这种情况下,加中协会成员会不顾困难,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以极大的热情呼吁和吸引人们参加,促使他们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人民和中华文化,进而产生兴趣,甚至加入我们,也成为加中友好事业的积极分子。”
第二,他们真诚接待来自中国的客人。”协会早期经常接待中国代表团成员、访问学者、艺术家和留学生等等。协会成员把他们看作是贵客和好朋友,尽量帮助他们了解加拿大社会和魁北克人民,有时还会邀请他们住到会员家里深入生活,更便于恳谈,甚至结为知己。我多次带团去中国访问,往往能够和阔别多年的老友欢聚,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令人无穷回味。”
第三,他们带着友谊和问题访问中国。加中协会几乎每年都能接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组团去中国访问,李光华作为唯一华人曾担任团长。“在出发前我们会组织聚会,让大家提出问题,分人负责,好日后去中国寻找答案。我们要求每个人都要牢记自己是代表加拿大人民的友好使者,务必把这份情谊转达给接触到的每一位中国人。同时,要把自己在中国看到和听到的都记录下来,以便回来后分享给更多的加拿大人。”
图说:加拿大访华代表团在洛阳火车站。左一:李光华,左五:Lise Payette
1983年6月,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李光华率领“加拿大知名人士访华团”访问中国。“当时去中国是热门,名额很抢手,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每个省份都有一两个重量级人物参加,”李教授回忆:“魁北克代表是Lise Payette,她是著名记者、作家、电视台主持人、女权主义者,还担任过魁人党的部长。她思想比较激进,行前提出一个条件,她全程只讲法语。我说对不起,我讲不好法语。她想了一下说,那我只跟你一个人讲英语。有趣的是,在魁省日(6月24日)那天,她跟我也不讲英语了,宁肯用手比划,呵呵……”
图说:代表团参观幼儿园
就是这位女部长,在中国参观了三周后,激动地对李光华说:“以前我对中国了解太少了,这次学到了很多。中国人民之所以可以站起来,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我非常感动,我要帮助他们。”从那以后,她出席加中协会的每一场活动,还组织过好几次访华旅游团,带动了许多魁北克人爱上中国。
图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左3)同访华代表团成员合影,左2:李光华
李光华说:“多少年了,当年曾为加中友谊出过力的人,尽管已经各奔东西,但他们对中国人民仍有深厚的感情,有些人还会在自己的事业上继续为两国人民的友谊默默奉献。而且不管别离多久,都会彼此怀念,只要一有机会相聚,就会沉浸在友谊的海洋。”
仰慕老杜鲁多总理
李光华说:五十年前,不管中国人民做出怎样的努力和牺牲,当时西方反华势力和政客对中国的攻击、挑衅、离间和破坏比之今日不会更少和更严厉。当年在那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和众多热心的国际友人,却不顾名利得失,一步步战胜那股庞大的恶势力,最终赢得世人的理解、欣赏和好感。当时加拿大受人敬仰的老杜鲁多,在被选任总理之前就曾多次前往中国,以私人身份参观旅游,以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人民和中国的文化、哲学。当他被选任国家总理之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多元文化政策,不顾美国政客的大力反对,做出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他的这一举措,当时轰动世界,发挥出极大的骨牌效应,很多当时尚未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这件国际外交史上的大事很多年都受到世人的称赞。
“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正在中国馆忙着接待客人,忽然见到杜鲁多总理带着两个儿子前来参观。大家都很兴奋,他父子很有兴趣地观看了中国艺人的表演和其他展品。多年后我在一次酒会上见到小杜鲁多,当时他已是国会议员了,我们谈起他孩提时和父亲参观中国馆的往事,他仍然饶有趣味地讲述了当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李光华说。
李光华在新加坡南洋大学时是校园积极分子,曾给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韩素音女士做研究助理。1996年,韩素音评价李光华时这样写道:“我认识李光华已近40年了,当时我在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任教。我们都坚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裔应该可以学习和享用中华文化。因为他们学习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无人可以剥夺的人权。但是,当时却有一些政治势力反对这种做法。南大学生和我却坚信未来会证明我们是正确的。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见到了光华。他处处表现出坚贞不屈的精神和信念,在另一方面,他也反对任何暴力与咄咄逼人的做法。当我主张在南大兼授马来语时,光华也协助我推动这个主张。因为巫华两族社区若因语言和文化而分隔起来,全国性的内聚力便不会出现了。总的来言,我们可以说当年光华的行动和言论都表现出成熟、有原则和勇气。这在当时是具有重大价值的。唯有像我这样了解当时政客间错综复杂情况的人,才会理解光华是怎样地坚持而后来证明是正确的信念。”
图说,80年代,韩素音(中)来蒙特利尔演讲,在李光华家中做客
抄录韩素音这段话是想说:由此可见,李光华一向是敢于坚持理想的勇士;从来都是“多元文化”追随者。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加拿大为移民地,为什么一直仰慕老总理杜鲁多。
李光华说:“我在海外长大,马来西亚华人的物质条件还是不错的,但世界潮流对中国人一直不公。我们长期受到马来人和英国殖民者的双重歧视和压迫,始终处于‘外人’的地位,从没有过当家做主的感觉。来到加拿大我发现,杜鲁多的多元文化政策很了不起,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我感到能来加拿大非常荣幸。”
李光华1969年年底抵达渥太华时,一有时间就跑去国会山庄听议会辩论。“杜鲁多总理的发言旗帜鲜明,用词精辟,有条有理,不疾不徐,他的领袖风范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2000年,杜鲁多总理因病去世,李光华和夫人不顾疲劳,排在长达数里的队列中,和加拿大民众一起悼念这位缔结了加中两国外交关系的伟人。
加中人民友谊地久天长
图说:2000年10月,为表彰李光华在促进加中友好方面的贡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李光华夫妇访华。前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张毅君(左5)专程赶来探望,宾主合影留念
“弹指间,加中建交已飞越了五十年,很多当年为建交作出过努力和贡献的可敬可爱的热心人士经已作古,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业绩,让后世永远怀念。”研究了大半辈子人文科学的李光华教授说:“国际间建立友好关系,往往跟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和人民的意向有极大关联。政府间的官方交往与经济贸易往往取决于现实的实际需要。由于形势的改变,这种关系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人民之间的那种源远流长的友谊,却能够历久弥新,恒久不变。由于政府必须依赖人民的支持,传媒舆论也要尊重人民的看法,因此可以说,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信赖,才是国家友好关系的根基。”
李光华指出:“五千多年以来,除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武力向中国强行推进鸦片毒品和其他侵略行为,致使中国沦为贫穷落后,受尽欺凌和掠夺那段不幸的时期之外,中国在其余的四千多年里,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富强,而且从未侵略过其他国家的泱泱大国。这确实是值得中国人感到自豪,并应该继续发扬的优良传统。
“作为华裔加拿大人,我们热爱加拿大这个国家和人民,同时我们也继承了宝贵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厚,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的人类文明。在这方面,我们有幸继承了非常充实和丰厚的人类文明遗产,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并且通过我们,和加拿大其他族裔人民共同分享。这也可以看做是我们对加拿大国家的莫大贡献。
“在新中国建国前的近两百年间,分布在世界各地谋求生存的华人多数采取了明哲保身,息事宁人,逆来顺受的处世方式。然而在今日的形势之下,这种方式可能已经无法自保了。我们不妨注意一下犹太社区和印度社区的表现,似乎很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让我们的后代自幼学习通晓主流社会的语言和习俗,以自身的才华和优势争取加拿大民众的接受和拥戴,参与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政商界活动,以诚信建立起牢固的相互关系,提升华人的话语权,进而为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采访接近尾声,李光华先生发出叮咛:“我们应该谨记,不论我们去到何处,我们都是黄皮肤的民族,我们永远是华人,其他族人也是这样看待我们的。因此我们的言谈举止,往往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行为表现。自从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华人受到别有用心人的蓄意栽赃,不少地方出现了排斥华人的现象。我建议越是这种情况,我们华人越要注意我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对周围的人表示亲善友好,争取他们的友情与好感,避免产生误会和反感。遇到同胞,则更应该表示关心,务必使他们感到亲切和温暖。
“我还想对我们华人的传媒工作者说几句话,希望你们在报道中更多地关心年老的同胞,特别是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务必使他们不但不会感到孤单寂寞,还可以通过你们了解到世界和社会的情况,更多地感受到人间的温情。”
对眼下情景,李光华先生三次用“痛心”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若不是疫情,若不是困境,在加中建交50周年这样的大日子里,他和当年的老朋友一定会大庆特庆。说不定还能再得到一个杯子,其象征意义当比往年更加厚重。可是……
李老愿意相信,无数加拿大人民和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不会就此一蹶不振,历史的车轮可能会暂时停顿,但不会倒退到50年前,世界形势也不会比加中建交前更加恶劣。“这是再次考验两国领导人的勇气和智慧的时刻,我对前景持乐观态度。无论如何,加中人民用心血凝结的友谊将天长地久延续下去,就如我和我的邻居。” (完)
编辑:胡海